科学家发现一个能抵抗所有病毒的“万能抗病毒药”?


一个能统治所有病毒的“万能抗病毒药”?别急,先问问你的鼻子答不答应!

某些人天生就自带“病毒防火墙”?不是因为他们打了十针疫苗,也不是因为他们天天喝柠檬蜂蜜水,而是因为他们恰好得了某种罕见病——一种让免疫系统轻微“发炎”的遗传病。

听起来像是倒霉透顶?错!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杜桑·博古诺维奇(Dusan Bogunovic)教授眼里,这些患者简直是行走的“人类抗病毒实验室”。

他们的身体里藏着一种近乎无敌的超能力:不管流感、麻疹、水痘还是新冠,病毒来了都得打退堂鼓

更神奇的是,他们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压根没生过病!这哪是病人,这分明是漫威宇宙里被蜘蛛咬过的那批人,只不过这次咬他们的是基因突变。

但别急着羡慕。这种“超能力”的代价是:你得先患上一种叫ISG15基因缺陷的罕见病。这玩意儿会让你对某些细菌更脆弱,还常年带着点低度炎症,就像手机后台永远有个App在偷偷耗电。

不过博古诺维奇教授灵光一闪:“如果咱们不让人真得病,只是‘假装’有这病几分钟呢?”于是,一场科学界的“模仿秀”正式开演。


博古诺维奇可不是那种死磕病毒结构的传统科学家。他走的是“观察怪人→模仿怪人→量产怪人”的捷径路线。

既然ISG15缺陷患者能天然抗病毒,那咱能不能搞个“临时版”体验装?于是,他的团队没去研发什么靶向药,而是直接抄了患者体内的作业——找出那10种真正起作用的抗病毒蛋白,然后用mRNA技术让健康人的细胞“临时工上岗”,生产几天这些蛋白,再悄悄收工,不留后遗症。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我们不生产免疫力,我们只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临时导演”。你本来不想演戏,但我们给你塞个剧本,让你演三天“轻度发炎但百毒不侵”的角色,演完就杀青,片酬是“没得病”。比起某些疫苗还得等几周才生效,这简直是“即插即用型防护罩”,堪称免疫界的“闪现技能”。

而且这疗法还特别“讲武德”——它不干扰你身体自己建立长期免疫记忆。也就是说,就算病毒突破防线,你依然能正常产生抗体,不会变成“免疫白痴”。不像某些老派抗病毒药,一上场就把免疫系统按在地上摩擦,搞得身体连敌人长啥样都没记住。

动物实验:小仓鼠成了“新冠绝缘体”

目前,这项“人类临时变异计划”已经成功在仓鼠和小鼠身上试映。

方法简单粗暴:往鼻孔里滴一滴含有10种mRNA的纳米脂质液,就像给鼻子来个“基因滴眼液”。结果呢?这些小动物面对流感和新冠病毒时,表现得像个免疫系统开了外挂的电竞选手——病毒刚想复制,就被系统提示“您已被禁止操作”。

更离谱的是,在实验室的细胞培养皿里,还没发现哪种病毒能突破这道防线。博古诺维奇轻描淡写地说:“我们还没找到能打赢它的病毒。”这话听着像极了《指环王》里甘道夫站在圣盔谷前喊出的那句:“你……你不能通过!”只不过这次,挡在病毒面前的不是巫师,而是一群被mRNA“洗脑”了几天的肺细胞。

当然,科学不是中土世界,不能光靠情怀挡怪。目前的问题是:这疗法在动物体内产生的蛋白量还不够高,鼻子吸收效率也像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慢、卡、经常失败。科学家们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怎么送进去”。毕竟,再厉害的剧本,演员收不到也白搭。核酸药物 delivery(递送)这行,简直就是现代生物医药的“最后一公里”,比双十一快递还难搞。


为下一场大流行“预装杀毒软件”

博古诺维奇团队的野心不小。他们不只想治感冒,而是想为“下次大流行”提前部署“全民免疫护盾”。想象一下:某天新闻说“神秘新病毒爆发”,政府立刻给医护人员、养老院老人、密接家属每人来一滴鼻药——不需要知道病毒是谁,也不用等疫苗研发,直接启动广谱防御模式。这不比囤药、封城、抢呼吸机体面多了?

而且这技术最妙的一点是:它不依赖病毒的具体信息。传统疫苗得先知道病毒长啥样,才能设计“通缉令”;而这个疗法直接说:“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是病毒,就别想在我地盘撒野。”简直是免疫系统的“无差别警戒区”。

不过,别太早幻想明天就能在药店买到“防病毒鼻喷”。目前保护期估计只有三到四天,相当于你喷一次,能爽三天,第四天就得续费。这哪是药物,这分明是“抗病毒订阅制服务”,建议推出月卡、季卡和家庭共享套餐。

好奇心才是最强驱动力

最讽刺的是,博古诺维奇当初研究这些罕见病患者时,根本没想着要搞什么“万能抗病毒药”。他只是出于好奇:“这些人怎么老是有点炎症,但从不生病?”结果一挖,挖出个金矿。

这说明什么?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不务正业”的研究。而现在满世界都在搞“定向攻关”,恨不得每个项目都写清楚“三年内必须拯救全人类”,反而可能错过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意外超能力”。

当然,利益链条也从不缺席。博古诺维奇本人持有Lab11 Therapeutics公司的股份,相关专利也已提交。科学理想很丰满,但资本的小手早已悄悄伸向了未来的“鼻喷帝国”。说不定哪天你喷的不是药,而是某家生物公司的IPO。


我们离“万能抗病毒”还有多远?

说到底,这项技术目前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离人类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它的意义不在于“马上能用”,而在于打开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能不能不再追着病毒跑,而是提前布防,打造一个“病毒来了也白搭”的身体环境?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为每一种新病毒研发疫苗,而是拥有一种“通用防御模式”——就像电脑装了个永远不过时的杀毒软件。到那时,我们或许会笑着回忆:2025年,一群鼻子过敏的仓鼠,改变了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史

只是希望到时候,这药别太贵,也别要求每天喷八次——不然我们不是在防疫,是在给制药公司打工。



极客辣评:

已经有人对艾滋病病毒具有“免疫力”,如果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一种可以突破防御的病毒,那就意味着它应该对艾滋病病毒起作用。
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存在基本上防止艾滋病毒传播的药物。



如果它能做到他们所承诺的,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进步。
这似乎不太可能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导致一种通用疫苗,可以预防所有病毒性疾病。

它不是一种疫苗,它更类似于病毒的抗生素,治疗将在几天后消失。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基本上,它们暂时预先激活所有靶细胞中的病毒防御,而通常这些防御只有在细胞被感染后才被激活。
最大的问题将是确保只输送和瞄准你想要保护的细胞。



称之为免疫疗法是否更准确,因为它引发了身体的免疫反应?或者这是否类似地专门指免疫球蛋白?
免疫疗法意味着招募你身体现有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特定的目标。这种方法不属于任何现存的治疗类别。这在新疗法中并不罕见


但它也以某种方式编码在这些人的DNA中。 所以理论上,至少它可以被编码在每个人的DNA中,如果我们能找到足够的基因编辑方法的话。

你会把炎症感染反应的组成性表达引入一个健康的人群。缺点可能不值得每个人进行基因编辑。如果这种突变本身是竞争性的,



这个故事中提到的人的情况导致了ISG15缺陷。这种情况有一些严重的缺点。除其他外,它使人们更容易受到某些细菌感染(特别是结核病和麻风病)。考虑到结核病在抗生素出现之前是多么糟糕,今天只有很少的人口会继承这种特征是有道理的。


简单来说,这研究不是要让大家真的去得一种病,更不是要搞什么“基因改造人”,变成实验室里的超级战士。
科学家发现,有极少数人天生就少了一个叫ISG15的基因,这个“缺陷”本来听起来挺倒霉的,可能会让他们对某些细菌更敏感。但神奇的是,这些人好像对所有病毒都特别扛揍——感冒病毒来了没感觉,麻疹水痘路过都绕道走,新冠爆发他们还能淡定喝咖啡。这不是“免疫力强”,这是“病毒见了都辞职”。
但这不代表我们要让所有人都去“基因编辑”,把自己的ISG15基因给删了。那不叫治病,那叫找病。你想啊,人家那是天生的,一辈子带着慢性炎症,虽然不严重,但身体总在“低烧状态”,长期下来谁受得了?真要靠基因剪刀把每个人都剪成这样,那不是防病毒,是开盲盒——搞不好剪出个新毛病,连后悔都没地儿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