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医院孙教授用类干细胞挑战150岁


在中国这片既信中医又抢购干细胞美容针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全球XPRIZE健康寿命竞赛中唯一的中国代表队——“普罗米修斯细胞团队”。这名字一听就不像正经科研项目,倒像是某个地下朋克组织准备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抗天命的宣言。

但别笑,他们真想把人类健康寿命延长到150岁,而且已经拿到了25万美元奖金,正准备在真实人类身上搞“返老还童”实验。

你说这是科学?我宁可相信他们是偷偷从希腊神话里借来了火种,现在正打算点燃整个东亚的养老焦虑市场。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上海同济医院的孙教授(Yi Eve Sun),不是某款国产手机的语音助手,而是UCLA终身教授兼上海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她一边在美国拿教职,一边在中国建实验室,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中美两头跑,科研不耽误”。

她的团队名字“Prometheus Cells”可不是随便起的——普罗米修斯当年偷了天火给人类,被宙斯罚每天肝脏再生一次,痛不欲生。

而如今,这群科学家也想“偷时间”,只不过他们偷的不是火,是青春。他们宣称要用皮肤细胞重编程出一种“类干细胞”,让免疫系统年轻化、组织自我修复,最终实现“加寿不加病”的乌托邦式养老模式。

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活到150岁却还在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社会了吗?

孙教授最初并不是冲着“长生不老”来的,她的起点其实很现实: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带着阿尔茨海默基因,却直到七八十岁才发病?答案似乎指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不是病本身,而是“衰老”这个过程在作祟。

换句话说,老年痴呆不是突然爆发的病毒,而是岁月这把钝刀慢慢割出来的伤口。

于是她灵光一闪:与其治标,不如治本——干脆让身体“生物学上变年轻”!这思路听起来像极了那些朋友圈里卖“逆龄精华液”的微商,但她用的是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的技术:把成熟细胞重新编程回年轻状态。

可问题来了,直接把人变成“诱导多能干细胞”?那岂不是整张脸都可能长出牙齿或眼球?太危险。于是她另辟蹊径,只提取皮肤纤维细胞,进行表观遗传层面的“轻度重置”,制造出所谓的“普罗米修斯细胞”。

这些细胞不会变成胚胎,也不会让你突然多长一根肋骨,而是像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维修工,悄悄潜入体内,修复受损组织、调节免疫系统、延长端粒长度——对,就是那个被称为“生命时钟”的东西。

早期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免疫细胞端粒变长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免疫系统正在“返童”。

但这究竟是真正的逆转衰老,还是数据美化后的心理安慰剂?

目前尚无定论,唯一确定的是:如果这项技术真能成功,未来的体检报告可能会多一行写着“您的生物年龄比身份证小12岁”的备注,顺便附赠一句:“建议继续保持熬夜加班。”

你以为抗衰老就是吃抗氧化剂、打生长激素、泡冰水浴?

Too young too simple

孙教授提出了一套名为“SEMI”的高端理论框架:
Senolytics(清除衰老细胞)、
Epigenetics(表观遗传调控)、
Metabolism(代谢干预)、
Immunology(免疫调节)。

这四个字母组合起来不仅像个科技公司缩写,更像是某种新型联盟——“全球抗衰老联合阵线”。按照她的设想,单一疗法注定失败,必须四路并进,才能真正改写人类老化的剧本。

比如,光清除衰老细胞(senolytics)不够,还得调整基因表达模式(epigenetics);光代谢提速也不行,免疫系统要是老化了,照样容易得癌、感染、发炎。

所以她的“普罗米修斯细胞”本质上是一种“免疫+表观遗传”双效武器,未来还打算和其他疗法联用,形成“鸡尾酒式抗衰套餐”。这听着是不是很像医院门口那些“全科养生馆”推出的“五行调理+量子能量+藏药熏蒸”组合拳?唯一的区别是,前者收你三万八,后者可能真有临床数据支撑——虽然目前也只有十几个志愿者参与试验,样本量小得连统计学都要打哈欠。

但她坚信,只要这四大系统协同作战,衰老就不再是“必然规律”,而是一种“可干预的疾病”。

这话要是被古希腊哲学家听见,大概会冷笑一声:“你们现代人连死亡都想要控制,真是狂妄。”但在这个连AI都能写诗的时代,谁又能说“不死”一定是妄想呢?



PRIZE百万美元大奖背后的全球狂欢与现实骨感 

说到XPRIZE Healthspan,这可不是什么小型创业比赛,而是一场耗时七年、奖金高达1.01亿美元的全球科学真人秀。它的目标明确到近乎挑衅:让50到80岁的老人,在12个月内恢复相当于年轻10年的肌肉、认知和免疫功能。

注意,不是“感觉年轻了”,而是“测出来确实年轻了”。

这就意味着,任何靠冥想、素食或泡枸杞水就能延寿的说法,统统出局。评委们要的是硬核数据:握力提升、记忆增强、T细胞活性翻倍——最好还能跑完半马不喘气。

全球600多支队伍报名,最终选出100支半决赛选手,来自58个国家,涵盖从AI驱动的系统生物学,到传统草药现代化改造的各种奇思妙想。有公司用尿石素A激活线粒体自噬,有团队靠酮酯饮料搭配个性化训练计划,还有人直接上基因疗法,试图“一键重启”老化基因。

中国唯一的代表“普罗米修斯细胞团队”能杀入Top 40,已是奇迹。

但这次不同。中国不仅参与了,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背后是国家对生物医药的巨额投入、快速审批机制、庞大的临床队列资源,以及一群既懂国际规则又能搞定本土关系的“海归科学家”。他们像特种兵一样穿梭于中美之间,左手拿NIH经费,右手申请中国科技部项目,把全球最前沿的研究带回国内落地转化。


从实验室到现实生活——科学家也开始讲“商业模式”了

孙教授很清楚,再牛的科学发现,如果不能走出实验室,终究只是论文里的几行数据。因此她特别强调“三大支柱”:基础研究、临床验证、实际转化。

她回国的一大动机,就是看中中国在产业化方面的速度优势——在这里,一项新技术从概念到产品,可能只需要几个月;而在美国,光伦理审查就能拖上两年。她已经组建跨学科团队,申请专利,筹备临床试验,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商业化交付”。

她个人建议普通人尽早“存细胞”——趁着年轻把自己的皮肤细胞冻起来,等老了再拿出来重编程使用,相当于给自己存了一份“生物保险”。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逃出克隆岛》的前传,但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机构提供类似服务,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你付的不是医疗费,是“未来复活基金”。

她说:“很多衰老变化在症状出现前很久就开始了。” 所以你现在熬夜、抽烟、压力大,其实不是在透支未来,而是在提前预约老年病房。

她最后还补了一句极具未来感的话:“如果我们要去火星,路上就得慢点老。”


长寿经济的崛起——谁将定义“老”的标准?

XPRIZE Healthspan的意义,远不止一场竞赛那么简单。它标志着“长寿科学”正从边缘走向主流,从个体探索变为系统工程。

XPRIZE的目标不关心你能不能活到150或200岁,只在乎你能不能在90岁时还能自己买菜、做饭、遛狗。

这场竞赛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评估体系:必须有真实人体数据、必须在一年内见效、必须可复制、可推广。它把那些靠PPT讲故事、靠投资人画饼的“伪科学”挡在门外,逼着所有参赛者拿出真本事。正如XPRIZE执行主任杰米·贾斯蒂斯所说:“我们不是在寻找魔法子弹,而是在测试哪种系统性干预最有效。”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场竞赛正在“去中心化”。下一个重大突破,未必来自哈佛或斯坦福,而可能出自吉隆坡的初创公司、蒙特利尔的大学实验室,甚至是中国某个二线城市的研究团队。科学不再被少数精英垄断,而是变成一场全球协作的开源运动。而这,或许才是对抗衰老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某一种细胞,而是一种信念:人类不该被动接受老去,而应主动重塑生命的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