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几十年前,衰老研究还只是少数学术实验室里的边缘课题,长期缺乏资金与主流关注。
然而,时代已彻底改变。如今,顶尖制药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数亿资金,开展临床试验、建立合作、并购初创企业,标志着“衰老”已从一个“不可投资”的领域,转变为被广泛认可、具备巨大商业潜力的前沿医疗赛道。
2025年,由早期投资机构age1发布的《首届制药业抗衰老报告卡》,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了全球主要药企在长寿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际进展,揭示了一个正在从“疾病治疗”向“衰老干预”转型的行业新图景。
这份报告卡不仅为初创企业指明了潜在的合作伙伴,也为大型药企敲响了警钟:面对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错过抗衰老这一市场规模远超肥胖市场的领域,将是不可承受之重。报告通过投资、合作、内部研发、公开声明等多个维度,对13家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进行了评分,从C-到B不等,清晰地勾勒出谁在真金白银地投入,谁又只是浅尝辄止。
为什么药企必须押注“衰老”?
报告首先阐明了其评估标准与行业背景。对于绝大多数早期生物技术公司而言,仅靠风险投资(VC)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三期试验耗资数亿美元,耗时数年,因此,与大型药企合作或被其收购,往往是初创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佳路径。因此,了解哪些药企已公开布局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纤维化或免疫再生等领域,对创始人构建商业叙事至关重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型药企拥有改变抗衰老领域格局的独特资源:它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内部抗衰老部门,与创新初创公司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其风险投资臂(Venture Arm)进行前瞻性投资。报告强调,尽管FDA目前仍将“衰老”视为生物学过程而非可治疗的“疾病”,缺乏明确的监管路径,但这不应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历史上,GLP-1类减肥药也曾面临类似的报销困境,但随着疗效的证实,市场和支付体系最终被迫调整。因此,药企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抢占先机。
传统巨头聚焦“衰老相关疾病”
报告中,默克(Merck & Co.)、赛诺菲(Sanofi)、辉瑞(Pfizer)、再生元(Regeneron)和罗氏(Roche)等传统巨头均获得了C级或C+的评价,反映出它们普遍采取“谨慎观望”的策略。
默克(C-)在心血管领域表现卓越,如其口服PCSK9抑制剂enlicitide有望获批,但其在“衰老生物学”本身的投资极为有限,更多是通过风险投资涉足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衰老邻近”领域。
赛诺菲(C-)则通过收购Vigil Neuroscience和投资NLRP3抑制剂公司,显示出对神经炎症和免疫衰老的关注,但缺乏统一的抗衰老战略。
辉瑞(C)虽投资了长寿DAO(VitaDAO)并与中国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合作,但其核心研发仍集中在肿瘤、免疫和疫苗,内部并未设立专门的抗衰老团队。
再生元(C)凭借其庞大的人类遗传学中心(RGC)和270万份外显子组数据,具备从基因层面破解衰老机制的潜力,其开发的PCSK9抑制剂Praluent即源于遗传学发现。然而,其应用仍主要服务于传统疾病分类。
罗氏(C)在诊断领域表现突出,其与礼来合作开发的pTau217血液检测获FDA突破性设备认定,有望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其日本子公司Chugai与AI靶点发现公司Gero的10亿美元合作也备受瞩目,但整体上,罗氏并未将“预防衰老”作为明确目标。
强生(Johnson & Johnson, C+)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 C+)则稍显积极。
- 强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布局较深,拥有两款并行的抗tau蛋白药物,并通过其风险投资部门(JJDC)投资了Navitor(mTOR通路)和ONL Therapeutics(老年性黄斑变性)。
- 阿斯利康则与剑桥大学合作建立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并投资了肌肉保护公司SixPeaks Bio,其内部科学家也公开承认“癌症本质上是衰老的疾病”,显示出战略思维的转变。
突围者:诺和诺德、诺华与礼来,谁将定义未来?
真正的亮点出现在诺和诺德(Novo Nordisk, B-)、诺华(Novartis, B)和礼来(Eli Lilly, B)这三家领跑者身上。
诺和诺德(B-)虽以糖尿病和减肥药(如司美格鲁肽)闻名,但正将其代谢领域的优势向更广阔的“衰老相关疾病”延伸。其正在进行的“evoke”和“evoke+”三期临床试验,旨在验证GLP-1受体激动剂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这是将代谢药物用于脑衰老的最雄心勃勃的尝试之一。此外,其通过Novo Holdings投资了Booster Therapeutics(蛋白酶体激活)、Tribune Therapeutics(纤维化)等多家早期抗衰老公司,并积极参与Hevolution基金会等全球性抗衰老倡议,展现出系统性的生态布局。
诺华(B)则迈出了更关键的一步:在2023年,它正式成立了“衰老与再生医学疾病部”(DARe),由资深科学家领导,目标直指“理解衰老的生物学驱动因素”。该部门不仅研究运动模拟物(exercise mimetics)、cGAS/STING炎症通路抑制剂等前沿领域,还与AI公司BioAge Labs达成高达5.3亿美元的合作,结合人类长寿数据与运动生物学,探索根本性干预手段。这种将“衰老”本身作为研发核心的内部建制,是其他药企所不具备的。
而礼来(B)则凭借其在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上的巨大成功,以及对肌肉代谢的深刻理解,成为最具颠覆性的玩家。它不仅收购了基因编辑公司Verve Therapeutics,致力于开发“一次治愈”的PCSK9基因疗法,还通过收购Versanis Bio获得了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抗体bimagrumab,并与司美格鲁肽联用,在二期试验中实现了高达22%的减重,且93%为脂肪流失。这表明礼来已超越单纯的减肥,转向“健康减重”和“抗衰老综合管理”的新范式。在2024年衰老研究与药物发现(ARDD)大会上,礼来高管公开宣称要成为一家“长寿公司”,这一战略宣言,标志着行业风向的根本性转变。
未来已来,行动者胜
综上所述,age1的这份报告卡清晰地表明,全球制药业已集体跨过“是否投资抗衰老”的讨论阶段,进入“如何布局”的实操时代。
虽然监管路径尚不明确,支付体系有待完善,但领先企业已不再等待。它们通过内部创新、外部投资、战略并购和生态合作,积极抢占这一未来医疗的制高点。
对于投资者、创业者和行业观察者而言,这份榜单不仅是对现状的评估,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十年医疗创新方向的权威指南。
真正的赢家,将属于那些敢于将“衰老”本身视为可干预靶点,并拥有足够资源和远见去实现这一愿景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