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顿 Methodist 研究所团队通过mRNA递送hTERT成功逆转早衰小鼠血管衰老,延长寿命并改善多项生理指标,为抗衰老治疗提供新路径。
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间实验室里,时间不是按分秒走的,而是按细胞的皱纹算的。显微镜下的世界没有日出日落,只有内皮细胞的衰老速度在无声地倒计时。这里的研究团队正试图用一段基因编码,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格——他们要让血管重新年轻。
领衔这场实验的是约翰·库克,一位深耕心血管再生领域多年的科学家。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白大褂书呆子,而是一个总爱穿深蓝色衬衫、说话带着德州口音的实干派。他的研究生涯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展开:如果衰老是一种病,那能不能治?尤其是当这种病来得太早,比如那些生下来就像八十岁老人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病,叫哈钦森吉尔福德早衰综合征。他们的身体像是被命运调快了播放速度,五岁就长出七十岁的脸,十岁就因心脏病去世。他们的血管提前钙化,心脏不堪重负,生命像一根燃到尽头的蜡烛。医学界早已知道病因是LMNA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生产出一种叫早衰蛋白的畸形分子,它破坏细胞核结构,让细胞陷入永久性罢工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细胞衰老。
但库克团队不打算认命。他们盯上了端粒酶,特别是它的核心成分hTERT,即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每次细胞分裂都会磨损一点,短到临界点,细胞就停止工作。
而端粒酶能延长端粒,理论上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衰老过程!问题在于,这玩意儿在癌细胞里也特别活跃,直接激活会不会诱发肿瘤?这是科学界的百年顾虑。
但他们换了个思路:不用病毒长期表达,而是用修饰过的mRNA短暂递送hTERT。这种方法就像给细胞发一条临时短信,告诉它“现在充个电”,任务完成就自动删除记录,不留后患。他们在早衰症患者的内皮细胞上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这些原本奄奄一息的细胞不仅恢复了分裂能力,端粒还真的变长了,炎症因子大幅下降,细胞形态也从扭曲变形恢复成健康扁平状。
接着他们转向动物实验,用早衰小鼠验证疗效:这批小鼠天生寿命极短,通常活不过半年。研究人员通过尾静脉注射mTERT mRNA,每周一次,持续数周。奇迹发生了:接受治疗的小鼠不仅活得更久,平均寿命延长近三成,而且行动更灵活,毛发更有光泽,最重要的是,它们的主动脉内皮细胞DNA损伤标志物显著减少,黏附分子VCAM1表达降低,意味着血管炎症正在消退。
这还不是全部。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早衰细胞中超过一千二百个基因表达异常,涉及代谢、修复、信号传导等多个通路。而hTERT治疗后,许多关键通路恢复正常,特别是与线粒体功能和抗氧化相关的基因群重新上线工作。
更有趣的是,SIRT1这个常被称为“长寿蛋白”的去乙酰化酶也被激活,说明端粒酶的作用不只是修帽子,更像是启动了一整套抗衰老操作系统。
当然,研究也有局限:小鼠模型并不能完全复现人类早衰症的心血管阻塞性病变,且目前的给药方案尚未优化剂量和频率。使用慢病毒载体虽能实现稳定表达,但存在基因组整合风险,可能引发癌变。因此团队强调,现阶段的成果更多是原理验证,真正的临床应用还需解决递送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背后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德州癌症预防研究所的支持,数据已公开于NCBI数据库供全球科研人员调用。论文第一作者莫吉里来自伊朗,在休斯顿 Methodist 研究所带领实验;另一位贡献者王光宇则是中国籍博士后,负责生物信息分析。
如今,团队正探索如何将这一技术扩展到普通衰老相关疾病,比如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等。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都藏着一点“早衰”的影子,只是进度条不同而已。
也许未来某天,当我们体检报告上出现“内皮功能减退”时,医生开出的不再是降压药,而是一剂mRNA青春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