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抗衰老保健品的科学争议与市场现实,指出目前尚无补剂经大型试验证明可延长寿命,专家建议谨慎使用并优先选择运动与均衡饮食等证据支持的方式。
在社交媒体上,抗衰老保健品正掀起一阵狂潮:
诸如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这样的“拒死运动”创始人每日服用大量药丸;
加里·布雷卡(Gary Brecka)则在推广各类口服粉末、鼻喷雾甚至注射剂;
国外小红书Instagram和TikTok上更有无数网红为其背书,声称某些保健品令他们状态前所未有的好——尽管其中许多是付费宣传。
然而,科学界与医学专家对此持审慎甚至批判的态度: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转化研究院创始人埃里克·托波尔博士直言,这些所谓抗衰老补剂缺乏可靠的人类临床试验数据,整个市场充斥着夸大和误导。
另一方面,巴克衰老研究所所长埃里克·韦尔丹博士则认为,尽管存在风险,这一领域仍蕴含潜力,尤其是对健康寿命的延长可能具备一定价值。
目前市面上的抗衰老保健品大致可归为两类:传统维生素类和实验性新型补剂。
在传统维生素中,维生素D、维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最常被推荐给中老年人群。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神奇的抗衰老效果,而是因为老年人容易缺乏这些营养素。随着年纪增长,人体对B12的吸收能力可能下降,某些药物也会加剧这一情况。而日照不足和饮食中缺乏鱼类则可能导致维生素D和Omega-3的短缺。
尽管观察性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和Omega-3水平较低与心脏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等老年相关疾病存在关联,但大规模干预试验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例如2018年的VITAL研究和2020年的DO-HEALTH研究均显示,对一般人群,补充这些维生素在预防癌症、心血管事件、骨折或认知衰退方面未有显著益处。唯一例外是鱼类摄入极低的人群,补充Omega-3可能降低其心脑血管风险。
最近的一些后续分析为这类补剂带来了新视角:维生素D可能与端粒缩短速度减缓有关,Omega-3则或许延缓生物衰老的进程。这些发现虽引人遐想,但其实际意义仍不明确,抗炎机制可能是其中一环。
更具话题性的是那些实验型保健品: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亚精胺和尿石素A。它们通常是人体内源存在的分子,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自噬作用和线粒体功能等基本生物学过程。在动物实验和细胞研究中,它们表现出逆转老化相关损害的潜力,甚至延长了模式生物的寿命。
然而,从实验室到人体应用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支持这些补剂的人类临床数据非常有限,效果远未明确。一些曾经备受瞩目的物质如白藜芦醇,已在更多研究结果面前失去光环。此外,保健品行业监管宽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与老年医学教授安德里亚·迈尔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市场上多数NAD+前体和尿石素A产品实际含量与标签标注严重不符,有些偏差高达100%。
对于考虑尝试这类保健品的人,专家建议应极为谨慎,最好在熟悉该领域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留意任何不良反应。尽管金钱损失可能是最直接的后果,但更关键的是未知的长期健康风险。
所有专家都一致强调,真正经科学证实的抗衰老方式与保健品无关。坚持运动、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才是延长健康寿命的最可靠途径。
托波尔博士指出,运动是唯一被证明能够改变生物衰老和表观遗传衰老的有效干预。
banq注:
其实这是为了讨好读者,因为普通人的观念已经被灌输了 运动长寿的理念,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运动只是对线粒体有益,而衰老是一个系统性退步,线粒体只是整个衰老工程的一部分而已,西方主流媒体继续温水煮青蛙麻痹普通人,只是为了让富人独享科学前沿成果而已。
作者达娜·G·史密斯是《纽约时报》专注健康领域的记者,尤其关注老龄化与大脑健康议题。
极客辣评:
当前衰老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分子与细胞层面,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包括表观遗传重编程、Senolytics药物清除衰老细胞、基因干预等策略。这些手段试图从系统层面延缓甚至逆转衰老过程,而不只是改善某个局部功能。然而,这类研究往往资金密集、技术门槛高,且部分成果转化出的疗法或干预措施价格昂贵,短期内难以普惠。
这引向一个更深层的议题:科技资源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当某些抗衰技术仅限少数人接触时,就形成了健康寿命延长领域的“资源鸿沟”。这种差距未必来自明确的封锁,而更可能源于技术和药物开发初期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使得相关产品自然偏向高收入群体。这并非全然是“富人的阴谋”,而是当前医疗科技转化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现象。
但这不意味着公众只能被动接受现状。一方面,科学界持续探索更具普惠性的干预方式,包括低成本的药物重组(如二甲双胍、雷帕霉素等)、营养干预方案和非专利药的新用途。另一方面,信息开放与科学传播的民主化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抗衰老不仅是锻炼身体,更包括代谢健康管理、慢性病预防、睡眠优化等多维度实践。
我们无需否定运动的价值——它仍是目前最具证据支持、最易实施的健康干预方式之一。但也应清醒认识到,人类对抗衰老的斗争已进入一个多层次、多策略的新阶段。公众既应警惕将健康简单化为单一路径的叙事,也需对科技公平保持关切与批判性思考。未来的挑战不在于否定现有知识,而是推动科学研究与公共资源的更合理分配,让抗衰老科技的成果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