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海力士从濒临破产到全球第一,靠的是技术信仰、文化重塑与战略定力。十年坚持HBM研发,终借AI东风登顶,书写了一段属于工程师的传奇。
如今风头正劲、股价一路狂飙、市值突破256万亿韩元的SK海力士(SK Hynix)。你可能知道它现在是全球DRAM市场的老大,甚至给每个员工发了1亿韩元的绩效奖金,堪称打工人梦中情司。
但就在二十多年前,这家公司差点被卖掉,股价跌到125韩元,被称为“国民仙股”,几乎要破产清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是怎么从谷底翻身,干翻老对手三星,成为AI时代最耀眼的芯片明星的?
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
SK海力士的前身是现代电子(Hyundai Electronics),成立于1983年,比LG和三星都晚了不少,算是韩国电子产业里的“后来者”。一开始它也是啥都做,既有半导体,也有手机和显示器业务,像曾经的现代酷泰尔(后被泛泰收购)、海迪斯(后被中国海信收购)都是它的子公司。
但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国政府推动“大交易”重组计划,现代半导体吞并了LG半导体,结果背上巨额债务,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2001年,公司销售额4万亿韩元,亏损却高达5万亿,负债7万亿,彻底陷入危机。更雪上加霜的是,现代集团内部爆发“王子之争”,家族内斗导致彻底退出经营。这一年,“海力士”这个名字正式诞生,由董事会主导运营。
为了活命,公司决定卖掉所有非半导体资产,并寻找海外买家。当时美国美光科技(Micron)是最有可能的接盘方,毕竟那时候全球DRAM三巨头就是三星第一、美光第二、海力士第三。
如果当年真的卖给了美光,今天的韩国还有独立的存储芯片巨头吗?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士支持“尽快出售”,认为独立生存希望渺茫。但管理层、董事会和工会罕见地达成一致:我们要自己活下去!最终交易被否决,海力士通过债转股,让债权人银行成了股东,开启了自救之路。
掌舵人换成了原韩国交易所银行出身的禹义真(Uui-jae)CEO,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裁员降本,三年内扭亏为盈,成功脱离整顿程序,还反超美光成为全球第二。但这只是暂时喘息,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2008年前后,DRAM价格暴跌至十分之一,行业进入“第二次斗鸡博弈”,海力士股价再次跌到6700韩元,岌岌可危。
真正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2012年。
经过漫长竞购,SK集团击败STX集团,正式收购海力士。而这次并购,彻底改变了这家公司的基因。
首先,财务实力暴涨——收购主体是当时韩国最赚钱的SK电信,信用评级迅速提升,融资成本大幅下降。SK集团还注资2.3万亿韩元,让海力士在2012年就敢砸下4万亿韩元搞设备投资,底气完全不同了。
更重要的是文化变革:新任CEO朴成旭(Park Sung-wook)是材料工程出身的技术专家,也是SK海力士第一位工程师背景的掌门人。他建立了以技术为核心、团队协作、激烈辩论的企业文化。
在他的带领下,即便HBM项目多年不盈利,他也坚持投入,因为他坚信这是未来AI时代的必争之地。
说到HBM,这就是SK海力士封神的关键武器。
2013年,他们全球首发高带宽内存HBM,客户是AMD,初衷是用于游戏显卡。可惜AMD产品市场失败,HBM一度沦为“废品”。更惨的是,技术领先被三星反超,NVIDIA的P100 GPU直接采用三星HBM2,奠定了其在AI芯片领域的地位。
但SK海力士没有放弃。2018年,三星突然缩减HBM团队,很多人质疑这个方向是否值得继续。可作为工程师主导的企业,他们相信AI训练终将爆发,HBM必成核心。于是咬牙攻关,终于拿下NVIDIA下一代订单,从HBM3开始成为主力供应商。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AI浪潮,GPU需求井喷,而唯一能稳定供应HBM的,只有准备多年的SK海力士。
十年磨一剑,工程师们的坚持终于换来史诗级回报。
如今SK海力士占据NVIDIA HBM供应量的75%,一举超越三星登顶全球DRAM榜首。
这其中有一位幕后英雄不得不提——李载镇(Lee Jae-jin),初代HBM设计负责人。他不仅牵头研发,还早早规划了MR-MUF低温封装工艺路线。虽然初期失败,但后续团队沿此路径攻克难关,如今这项技术仍是SK海力士对比三星和美光的核心优势。
而朴成旭本人,更是从普通研发员一步步成长为公司领袖。他在现代电子1984年首批入职,三十多年扎根一线,从未离开。他曾说:“只要我在,就不会让公司倒下。” 正是这种信念,塑造了SK海力士坚韧不拔的技术信仰。卸任后,随着股价飙升,他行使股票期权获得233亿韩元收益,总薪酬达540亿韩元,证明了在大企业也能实现财富自由。
SK海力士的文化不是内卷,而是基于信任的深度协作与理性辩论。正是这种文化,让他们能在低谷时不放弃,在风口来临时精准出击。如今,SK海力士已不仅是韩国骄傲,更是全球AI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