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让台积电搬一半产能?现实远比口号复杂!

卢特尼克提出的“50–50”芯片生产方案本身是一场认知方法的差异,是聪明人与蠢人的差异!

最近,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一次接受NewsNation的采访中,公开喊话台湾:美国希望未来自己用的芯片,一半在本土生产,一半在中国台湾制造,也就是所谓的“50–50”半导体生产分配方案。

他还表示,目标是在特朗普总统本届任期结束前,把美国本土芯片自给率提升到40%以上,并为此需要超过5000亿美元的本地投资。听起来雄心勃勃,但这个“50–50”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可行吗?

首先得搞清楚,卢特尼克是谁?这位新任商务部长此前并非半导体行业出身,而是华尔街金融圈的资深人士,曾任Cantor Fitzgerald首席执行官。他接替的是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职位,后者在拜登政府时期主导了《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落地。

回到“50–50”这个口号。乍一听很对称、很公平,但细究起来,这个概念根本没定义清楚。

到底是指所有芯片?还是仅限于先进制程(比如3纳米、2纳米)?是否包括成熟制程(如28纳米)?是指美国国内消费的所有芯片,还是仅限于政府和国防相关的关键芯片?

这些关键问题,卢特尼克一个都没说。美方可能只是单方面放风,试图制造舆论压力。

更关键的是,当前全球先进芯片90%以上由台积电(TSMC)在中国台湾生产,这是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台积电背后有东亚整个产业支持:东亚成全球半导体核心战场:湾湾GPU、韩国内存、日本设备 ,表明你看到的是台积电这个显眼目标,是聚光灯下的突出目标,其实聚光灯外的周围上下文环境你没有注意到!

事实上,台积电早就开始在美国建厂了。早在2020年,它就在亚利桑那州动工建设第一座晶圆厂(P1),如今已进入量产阶段。更惊人的是,原定2028年投产的第二厂(P2),已被提前到2027年下半年,并且应美国政府要求,额外增加了2纳米先进制程产线。原本只计划建一座先进封装厂,也在2024年4月美方要求下,直接翻倍成两座。这说明什么?台积电不是不配合,而是配合得比美国预期还快。

按照目前规划,到2028–2030年,P1到P3三座厂满产时,台积电在美国的产能将占其全球总产能的10%–15%;到2030–2032年,六座先进晶圆厂(P1–P6)全部投产后,美国产能占比将达25%–30%。如果“50–50”指的是满足美国本土对先进芯片的需求,那这个目标其实已经在路上,而且很可能在十年内实现。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比在台湾慢?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美国自己的“基础设施瓶颈”。在台湾,建一座先进晶圆厂大约16–20个月;在美国,却要24–28个月。为什么?因为美国缺乏熟练的半导体工程师、建筑工人,审批流程冗长,环保法规复杂,甚至连水电供应都成问题。英伟达CEO黄仁勋和福特CEO吉姆·法利都公开吐槽过:美国制造业回流,缺的不是钱,是人、是效率、是生态系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芯片制造不是光靠台积电一家就能搞定的。它背后是一个极其精密的全球供应链。比如,光刻胶、底部填充胶、液晶单体材料等关键化学品,几乎全被日本企业垄断——JSR、Namics、Nagase这些名字普通人没听过,但它们的产品直接决定芯片能不能造出来。现在P1厂用的这些材料,还得从日本空运或海运到美国。未来如果六座厂全开,日本供应商必须在美国本地建厂或仓储,否则根本跟不上节奏。

但现实是,连台积电都没能说服JSR在中国台湾设厂,更别说说服它们去美国——一个目前对高端化学品需求还很小的市场。这说明,真正的瓶颈不在台积电这里,而在整个全球供应链的本地化难度。

卢特尼克幻想只要把台积电搬一半到美国,就能摆脱依赖,甚至削弱所谓阴谋论“硅盾”(Silicon Shield),这完全是低估了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

所以,卢特尼克提出的“50–50”芯片生产方案本身是一场认知方法的差异:语境崩塌:你的注意力正被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