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过“IVR”这个词,但它正在悄悄改变整个AI芯片世界的供电方式。
集成式电压调节器(IVR)
简单来说,集成式电压调节器(IVR)是一种"内置电源管家"技术——它把传统电压调节所需的电感、电容、控制电路等零部件,全部塞进一个小芯片或封装里。
► 为什么要用IVR?传统供电方式需要一堆笨重的外接元件(尤其是大块头电感和电容)来稳定电压,特别占地方。IVR的解决思路是:
- 高频工作:用超高频率(每秒开关几亿次以上)进行电压转换,使电感电容体积大幅缩小,就像用高频振动筛代替大号滤网。
- 直接集成:
- 芯片内集成:把供电模块直接做在CPU/GPU芯片内部
- 封装内集成:像搭积木一样拼在处理器芯片的封装基板上
► 带来的好处这项技术对高性能电脑/数据中心尤其重要:
- 省空间:电路板占用面积减少超90%
- 高效能:在低电压大电流场景下,能量损耗显著降低
- 反应快:处理器突然加减速时,电压能瞬间稳住不卡顿
- 设计省心:工程师不用再头疼外接元件的布局布线
- 散热优化:通过精准控制功耗,让发热管理更轻松
随着AI大模型疯狂“吃电”,一块GPU动不动就上千瓦功耗,传统电源设计早就扛不住了。怎么办?台积电(TSMC)联合英伟达(NVIDIA)、S-SiCap等玩家,祭出了“IVR + 嵌入式硅电容”的王炸组合,直接把供电系统塞进芯片封装内部!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未来高性能计算(HPC)和数据中心的命脉所在。
未来他们会将数据中心也塞进芯片封装内部,这大概就是芯片封装的黑洞焦虑心理吧
先说第一个重磅案例:台积电在自家最先进的CoWoS-L平台(也就是“本地化芯片-晶圆-基板”封装)里,把集成电压调节器(IVR)和嵌入式深沟槽电容(eDTC)深度绑定。这个eDTC可不是普通电容,它结构上跟S-SiCap家的堆叠式硅电容非常像,直接“长”在硅中介层(interposer)里,单位面积电容密度高达好几微法每平方毫米(μF/mm²)!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塞进了过去需要一块电路板才能实现的储能能力。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分工明确:IVR负责处理千瓦级别的电源转换,而eDTC则作为“本地急救包”,在AI芯片突然飙高负载时,瞬间补充电流,防止电压骤降(也就是工程师常说的IR Drop)。
而且,它还配合背面供电网络(BSPDN),把电源层和信号层物理分开,彻底解决干扰问题。
这招对英伟达的AI GPU简直是雪中送炭——你想啊,训练大模型时,芯片每秒开关上亿次,电流波动剧烈,没有这种“贴身保镖”式的供电,根本稳不住。
就在2025年4月,台积电公开展示了这个IVR原型,垂直供电密度直接干到传统分立方案的5倍!系统整体效率提升20%到30%,散热也更好,专为数据中心级AI服务器量身打造。
再来看第二个案例,主角换成了英伟达。
在台积电下一代CoWoS技术中,英伟达自己设计的电源管理芯片(PMIC)直接和超薄硅电容、微型电感集成在一起,做成一个完整的IVR模块,然后整个“埋”进只有100微米厚的硅中介层里!注意,100微米是什么概念?比一根头发丝还薄。这个PMIC用的是16纳米工艺,搭配的正是类似S-SiCap第三代产品的超薄堆叠电容,整个结构形成三层堆叠的CoWoS封装。
最牛的是,这些电容不是贴在表面,而是嵌在中介层底部,支持“无凸点”垂直堆叠——这意味着芯片可以叠得更高、更密,还不怕信号干扰。
这套方案专为英伟达Blackwell系列GPU(比如B200,功耗高达1200瓦!)打造,用于高性能计算和AI训练。
2025年6月,它已经进入量产验证阶段,直接推动台积电CoWoS产能扩张。
好处有多夸张?外部元器件几乎砍光,PCB面积缩小10倍!瞬态响应时间压到纳秒级别,哪怕电流飙到1000安培以上,电压依然稳如泰山,彻底解决高频噪声问题。(如果仅仅解决高频噪声,花了这么大力气是否值得?)
第三个案例,则聚焦在S-SiCap这家公司的潜力股上
他们的明星产品——特别是“中介层集成版”(IPC版本)的S-SiCap——正瞄准台积电的CoWoS-S平台。S-SiCap第三代产品,电容密度2.5 μF/mm²,厚度不到100微米,已经通过客户验证,还能根据需求定制,直接嵌入硅中介层。
它的位置很讲究:放在封装的“焊球侧”(landside),和IVR垂直堆叠。IVR负责降压转换,S-SiCap则专治各种高频噪声,堪称“黄金搭档”。
2025年上半年,S-SiCap营收暴增210%,其中一大块就来自CoWoS-S平台的AI芯片订单。这套方案特别适合AMD、英特尔(Intel)这类搞多芯片模块(MCM)的玩家,比如把3纳米和4纳米芯片堆在一起的AI加速器。
更狠的是,2026年它还要进军台积电N2工艺的12层堆叠CoWoS,那可是未来顶级AI芯片的战场。相比传统陶瓷电容(MLCC),S-SiCap更薄、更灵活,和IVR一结合,电压稳定性直接提升50%!难怪高性能计算市场抢着用。(稳压作用来自电容)
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为什么非得把电源塞进封装里?答案很简单——距离决定生死。
电流从主板电源跑到芯片核心,哪怕只有几毫米,也会因为电感效应产生延迟和压降。芯片越小,就变成黑洞,将电源都吸进去了。
AI芯片现在动辄上千安培电流,开关速度以纳秒计,传统“远距离供电”根本来不及响应。而IVR+嵌入式电容的组合,等于把“发电站”建在了“工厂门口”,供电路径缩短90%以上,效率、速度、稳定性全拉满。但是,为何没有想到把工厂建到发电站门口呢?
这场变革背后,是台积电、英伟达、S-SiCap等巨头的深度协同。台积电提供先进封装平台,英伟达定义芯片功耗需求,S-SiCap则贡献关键无源器件技术。三方合力,才让“供电内嵌化”从概念走向量产。
这条路黑洞吸电法虽然走成功了,但是不一定代表未来趋势,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将来AI算力取决于算力中心,而非更细小的芯片时,这种架构未必成为主流,只是他们努力抓住机会试图成为领头者,但是他们从手机芯片细微处开始的出发点,可能就不适合庞大的数据算力中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