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初创企业在太空建立超算中心:无限太阳能与天然冷却


面对AI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能源危机,初创公司“星云”提出颠覆性方案——将AI算力中心搬上太空,利用无限太阳能与天然冷却环境,打造绿色、高效、可扩展的下一代算力基础设施。

根据最新预测,到2030年,AI相关的电力消耗将以每年50%的速度飙升!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继续在地球上建超算中心,不仅土地不够用,电网也扛不住,碳排放更会失控。但就在这场能源与算力的拉锯战中,一家叫“星云”(Starcloud)的初创公司,竟然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没错,就是那个真空、寒冷、阳光永不间断的外太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科技先锋”企业,“星云”已经制定出清晰的路线图:
2025年8月发射首个轨道超算中心,
2026年部署更强版本,目标是在十年内让“大多数新建超算中心都位于地球轨道上”。

听起来疯狂?但他们的逻辑,其实非常硬核。

首先,地球上的超算中心面临两大瓶颈:能源和散热。传统超算中心耗电量惊人,一个大型园区的用电量堪比一座小城市。而为了给服务器降温,还得额外消耗大量电力驱动冷却系统——这在夏天尤其致命。更别说,建超算中心需要大片土地,往往还得砍掉森林、占用农田,引发环保争议。

而太空,恰恰解决了这两个痛点。在近地轨道上,太阳光全年无休、无云遮挡,太阳能转化效率是地面的5到10倍。星云的轨道超算中心模块,每个大小相当于五个标准集装箱,但能通过太阳能帆板持续发电,完全不依赖化石燃料。更妙的是,太空本身就是天然的“超级冰箱”——接近绝对零度的真空环境,让服务器几乎不需要主动冷却。热量只需通过长达一公里的辐射散热器自然散发到宇宙中,省下的冷却能耗高达地球超算中心的90%以上!

不仅如此,空间结构还具备惊人的扩展性。在地球上,超算中心扩建受限于土地、电网容量和地方政策。但在轨道上,模块可以像乐高一样拼接。星云规划的完整超算中心阵列,尺寸可达4公里乘4公里——相当于2000多个足球场连在一起!这种规模,在地面根本无法想象。

也许你会问:火箭发射不是污染很大吗?确实,初期发射会产生碳排放。但星云团队做过全生命周期测算:一旦轨道超算中心投入运行,其单位算力的碳排放将比依赖煤电或天然气的地面数据中心低整整十倍。而且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比如SpaceX的猎鹰系列)日益成熟,单次发射成本和环境影响正在快速下降。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划算的“绿色投资”。

更令人兴奋的是,太空超算中心不仅服务AI,还为下一代计算技术——量子计算——铺平了道路。量子计算机对温度极其敏感,必须在接近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下运行。在地球上,这需要复杂的稀释制冷机,耗电巨大。而在深空,天然低温环境几乎“免费”提供所需条件,大幅降低量子计算的门槛和运营成本。

那么,这家敢想敢干的“星云”到底什么来头?它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约翰斯顿(Philip Johnston)并非传统航天工程师,而是一位横跨人工智能、能源系统与空间技术的跨界创业者。他曾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与高能计算项目,后加入硅谷AI基础设施公司,亲历了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能源焦虑。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地球的物理极限已到,必须向外寻找新解。

约翰斯顿组建的团队包括前NASA热控专家、SpaceX前发射系统工程师、以及来自谷歌和英伟达的AI硬件架构师。这种“航天+AI+能源”的复合背景,让星云既能设计可靠的轨道平台,又能精准对接AI训练的实际需求。他们甚至与多家大型云服务商秘密接洽,探讨未来将部分高负载AI任务迁移至太空的可能性。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轨道碎片风险、数据传输延迟、维护难度等。但星云采用低地球轨道(LEO)部署,高度约500公里,既能保证信号延迟在可接受范围(约5毫秒),又能利用现有商业发射能力快速部署。同时,他们设计了全自动故障诊断与冗余系统,确保即使单个模块失效,整体算力不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构想也呼应了全球对“可持续科技”的迫切需求。世界经济论坛近年来持续推动“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倡议,而星云的方案恰好提供了一条跳出地球资源束缚的路径。它不仅减少碳排放,还保护了地球宝贵的土地资源——试想,如果未来所有新增算力都来自太空,我们就不必再为建超算中心而砍伐亚马逊雨林或占用农田了。

如今,AI正站在新一轮爆发的临界点,而能源与散热已成为最大瓶颈。星云的“太空超算中心”,或许就是那个打破天花板的关键钥匙。

想象一下:2030年,当你用语音助手订餐、用AI生成旅行攻略、甚至医生用AI诊断疾病时,背后支撑这些智能服务的算力,可能正来自环绕地球飞行的巨型太阳能阵列。那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星云正在亲手建造的现实。

所以,别再只盯着芯片和算法了。真正的AI革命,或许不在硅谷的实验室,而在离地500公里的寂静轨道上。那里,阳光永不落,算力无边界,而人类文明的数字未来,正在悄然升空。

作者背景补充:  
本文内容基于世界经济论坛官网2025年10月发布的专题报道。主要信息来源为星云公司CEO菲利普·约翰斯顿在论坛“未来计算基础设施”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以及该公司公开的技术白皮书。世界经济论坛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长期聚焦科技、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其“科技先锋”计划旨在甄选最具变革潜力的早期企业,星云是2025年唯一入选该计划的空间计算公司。

此外,文中提及的多位作者——如凯茜·李(Cathy Li)、托米·洛尔施(Tomy Lorsch)、玛雅·本·德罗尔(Maya Ben Dror)等——均为世界经济论坛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研究员或合作专家,长期追踪全球科技趋势与政策影响。他们的联合署名,也侧面印证了太空超算中心这一议题已进入主流政策与产业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