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一家成立仅四年的中国GPU初创公司——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在上交所科创板创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纪录:仅用88天就成功过会,即将启动高达80亿元人民币(约合11亿美元)的IPO!这不仅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今年最大规模的融资,更是一场资本与技术共振的战略行动。
要理解摩尔线程的崛起,必须跳出传统商业逻辑,把它放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看。过去几年,美国对华实施的高端GPU出口管制,原本意在遏制中国AI发展,却意外催生了一个“国产替代”的黄金窗口。英伟达和AMD被挡在门外,国内云厂商、大模型公司、科研机构突然发现:除了国产GPU,别无选择。于是,曾经被当作“备胎”的摩尔线程,一夜之间成了“主力”。
而这场闪电IPO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角色——科创板。2019年设立的科创板,本质上是中国版的“战略科技资本引擎”。它不看盈利,只看战略价值。摩尔线程2022到2024年累计亏损高达46亿元,按传统标准根本不可能上市。但在科创板,亏损不是问题,卡脖子才是痛点。
更惊人的是财务数据的“大反转”。2022年,摩尔线程的毛利率还是惨不忍睹的-70.08%;到了2024年,竟飙升至+70.71%!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元,超过过去三年总和。这不是产品突然变强了,而是市场变了——在政策驱动、供应受限的环境下,客户不再只看性能,更看重“能不能买到”和“是不是国产”。
说到摩尔线程的“基因”,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张建中。他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核心团队也大量来自英伟达。这就像一位“前帝国将军”回国组建新军,带着对敌人最深的理解,打造自己的武器库。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径,正是中国科技突围的经典模式。
公司的发展路线也高度复刻了英伟达的路径:先从消费级显卡切入,比如早期推出的MTT S80,练手技术、打磨供应链;再迅速转向AI算力这个“黄金赛道”。到2025年上半年,AI相关产品已占其营收近80%。这种从游戏显卡到AI芯片的跃迁,正是英伟达过去十年称霸全球的关键,而摩尔线程正在中国版图上重演这一剧本。
但真正的战场不在硬件,而在软件。
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不是GPU芯片,而是CUDA生态——这个用了近20年打造的开发者平台,已经成为全球AI开发的“通用语言”。换一家GPU,意味着重写代码、重训模型、重调系统,成本极高。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国产芯片性能接近,客户也迟迟不愿切换。
摩尔线程深知这一点,因此全力押注自己的软件生态——MUSA(摩尔线程统一系统架构)。
MUSA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功能全覆盖的CUDA替代品。更聪明的是,他们还开发了“Musify”工具,能自动将CUDA代码转译到MUSA平台,大幅降低迁移门槛。这种“兼容+替代”的双轨策略,是生存的关键。
但单打独斗远远不够。
在中国,科技突围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战斗,而是一场“集体”协同作战。摩尔线程已深度参与由中国移动牵头的“AI开放互联标准”(OISA)联盟。这个联盟的目标,是建立中国自己的GPU高速互联标准,直接对标英伟达的NVLink。通过整合芯片厂商(摩尔线程)、算力需求方(中国移动)、大模型公司(如深度求索DeepSeek),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的完整国产AI生态闭环。
当然,光鲜背后也有隐忧。巨额亏损、供应链依赖、生态建设难度、技术迭代压力……每一个都是生死考验。IPO募资11亿美元,看似风光,实则是把未来的赌注提前押上。如果MUSA生态无法在三年内吸引足够开发者,如果下一代芯片性能无法持续追赶,摩尔线程的“闪电崛起”也可能变成“高台跳水”。
摩尔线程88天闪电IPO,募资11亿美元,标志着中国GPU自主化进程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