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节一|开场先放炸弹:万亿美金不是梗,是真要烧!
OpenAI官宣要花掉整整一万亿美金搞AI基建!一万亿啊,不是越南盾,是绿油油的美元!印钞机都得冒烟。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离谱的是,他们自己掏不出,居然跑去华盛顿找政府要“贷款担保”
——翻译成人话:万一还不上,纳税人兜底!硅谷最靓的崽,也要“啃老”了,这剧情谁看了不说一句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
这一万亿不是未来十年的总预算,而是未来几年内就要落地的硬投资,核心就一个词:算力基建。AI模型越训越大,GPT-5、GPT-6动辄万亿参数,背后是海量GPU集群、液冷系统、专属电网、甚至自建核电站的野心。
而OpenAI自己没有微软那样雄厚的现金储备,更不像谷歌有广告奶牛源源不断供血,只能靠“借”——而且要借到让华尔街都睡不着觉的规模。
大节二|主角登场:CFO莎拉·弗莱尔,金融女魔头还是悲情背锅侠?
先给新来的宝子们补背景。莎拉·弗莱尔,中文圈外号“硅谷铁娘子”,斯坦福数学系一路杀到高盛,再到Square当CFO,把杰克·多西的小方块做到千亿估值,2023年空投降落OpenAI。你以为她过来数钱的?不,她直接接过“万亿窟窿”的锅。
11月5号,华尔街日报科技大会,她一袭干练白西装,面对全球直播镜头,风轻云淡地扔出一句:“我们正寻求政府、银行、私募一起组局,给OpenAI做贷款担保。”话音落地,台下华尔街大佬集体瞳孔地震:啥?当年苹果求过政府吗?谷歌低过头吗?如今宇宙最红AI公司,竟要“国家饭”?弹幕瞬间刷屏:铁娘子也扛不住了!
弗莱尔不是来哭穷的,她是来谈“风险分担机制”的。她强调,AI基建投资周期长、资本密集、回报不确定,但对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所以,她呼吁联邦政府像当年支持半导体、航天一样,为AI关键基础设施提供信用背书。这话听着高大上,实则是在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找退路——毕竟,万亿美金的投资,光靠风险投资和微软注资根本撑不住。
大节三|万亿花到哪?数据中心比故宫还大,电费能养活一个小国!
来,给你们拆一拆这一万亿怎么烧。
先说主角:AI数据中心。ChatGPT为啥聪明?靠堆卡!一张英伟达H100售价4万美金,一个大型机房动辄十万卡起步,光硬件就烧掉400亿。机房还得配套液冷、风电、光伏、储能,不然分分钟热到爆炸。
弗莱尔透露,OpenAI今年已签的订单:和甲骨文3000亿美金“星际之门”项目,再和孙正义的软银另砸5000亿,全是10年分期。
听着像天文数字?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天睁眼就欠世界5.5亿美金利息,比马尔代夫全年GDP都多。
网友辣评:这不是烧钱,这是给地球点火!
更吓人的是能耗。单个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年耗电可达5太瓦时,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用电量。为了稳定供电,OpenAI甚至考虑直接投资电网、签订长期PPA(购电协议),甚至尝试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供电。这种级别的能源绑定,已经超出普通科技公司的范畴,进入“国家基础设施运营商”的行列。而这一切,都需要天量资本支撑,且短期无法变现。
大节四|政府担保啥套路?山姆大叔背书,利息立省30%,风险全民扛!
重点来了,政府贷款担保到底怎么玩?
给你画重点:财政部出面做“连带担保”,OpenAI发债借钱,利率直接从8%掉到5%,一年省利息300亿;一旦OpenAI还不上,山姆大叔替它还,钱从联邦预算里扣,也就是纳税人腰包;银行乐开花,本来高风险科技贷,瞬间变“准国债”,四大行连夜排队送钱。弗莱尔原话:“担保能扩大我们的借贷池。”翻译:以前只有敢赌的华尔街之狼,现在连你家门口的社区银行都能买OpenAI债券,风险全民分散,利润私人拿走。听懂掌声,听不懂的扣个1,我回头单独开直播讲!
这种操作在美国并非没有先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为通用汽车、AIG提供担保;半导体法案(CHIPS Act)也为台积电、英特尔提供百亿级补贴。但AI公司直接要财政担保,还是头一遭。这意味着AI已从“商业赛道”升级为“国家战略资产”,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防技术主权旁落。
大节五|营收尴尬现场:年收入几十亿,利息支出就上百亿,数学体育老师教的?
说到这儿,肯定有家人问:OpenAI不是挺赚钱吗?对,弗莱尔亲口承认:今年收入“tens of billions”——几十亿美金。听着牛吧?可对比支出就露馅:仅算3000亿贷款,年息5%,一年就要还150亿。收入几十亿,利息一百多亿,这算盘打得我姥姥都摇头。更惨的是,AI训练成本指数级上涨,GPT-4到GPT-5参数翻10倍,电费也翻10倍。弗莱尔被记者追问盈利模式,她只能打太极:“我们优先追求增长,而非短期利润。”潜台词:先借钱把竞争对手吓死,盈利以后再聊。网友神回复:这不就是“庞氏AI”?
更讽刺的是,OpenAI的商业模式仍高度依赖API调用费和企业订阅,但大客户如微软、Salesforce都在自建模型,长期看API收入天花板明显。而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如ChatGPT Plus)月费20美金,即便1亿用户,年收入也不过240亿,勉强覆盖利息都难,更别说还本。
大节六|IPO黄了?上市“暂无时间表”,投资人想退出只能“地下交易”
上周彭博爆料,OpenAI完成治理重组,准备冲刺IPO,估值飙到1500亿美金。消息一出,二级市场疯了,黑市股权叫价翻三倍。结果弗莱尔在大会当场打脸:“IPO is not on the cards right now。”中文:上市?没戏!为啥?
给你们拆:盈利模型不清晰,SEC那关过不了;一万亿债务先挂资产负债表,一上市就得披露,怕把散户吓出心脏病;
目前靠私募输血,估值还能讲故事,上了市就要真财报,分分钟破发。
手里握着员工期权的小伙伴哭晕厕所,想变现只能去二级私募市场打折卖,原来100美金一股,现在70都没人接。
劝一句:别以为AI独角兽就能躺赚,流动性陷阱了解一下!
更重要的是,OpenAI的非营利母公司结构复杂,股权激励池庞大,一旦上市,治理冲突可能爆发。而政府若提供担保,可能附加“不得短期套现”条款,进一步锁死流动性。
大节七|硅谷地震:苹果谷歌Meta集体懵圈,政府到底帮谁?
OpenAI这一嗓子,把苹果谷歌全体整不会了。为啥?大家本来一起卷大模型,现在突然有人喊“国家队救我”,相当于考试中途,学霸直接要求老师给答案。Meta内部连夜开会,小扎拍桌子:我们也在烧AI,咋没人给我担保?苹果更郁闷,自己数据中心投资2000亿,全靠现金流硬扛。如今OpenAI利息省30%,等于成本直接降三成,模型训练可以开足马力,ChatGPT-6、7、8提前上线,Sora直接拍好莱坞大片,其他厂还玩个寂寞?国会山门口已经排起长队,游说合同签到手软,预测:明年科技圈最大战场不是技术,是“谁能抱上政府大腿”!
这场“AI国家队”之争,本质是算力资源分配的权力博弈。政府若只扶植OpenAI,等于人为制造垄断,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若全面补贴,则财政不堪重负。两难之下,政策很可能向“战略可控”倾斜——谁更听话、谁更能代表美国AI主权,谁就拿钱。
大节八|全球跟风:欧盟、日韩连夜开会,AI“军备竞赛”升级国家对抗
美国这边一开口,全球政府都坐不住。欧盟委员会紧急追加“欧洲AI云”预算,原来500亿欧元,直接翻倍到1000亿,生怕落后。日本岸田文雄拍板:把AI算力纳入“国防重要物资”,政府贴息贷款,软银、丰田排队领钱。韩国更狠,尹锡悦宣布“K-Cloud 50%折价计划”,国家财政补贴电费,三星海力士笑到嘴角裂。
看明白了:AI已经不是公司打架,是国家打仗,谁算力多,谁就能印未来世界的钞票。
评论区刷起“新冷战”:上一次是核弹头,这一次是GPU,刺激!
中国也在加速布局,但受限于高端芯片出口管制,更多聚焦于国产替代和能效优化。而在中东,沙特、阿联酋则直接砸钱建AI主权云,目标是成为全球南方算力枢纽。全球AI竞赛,已从技术层面上升为地缘政治博弈。
大节九|普通人会被割韭菜吗?税单、通胀、失业,一个都跑不了!
说到这儿,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来了:OpenAI借的钱要是还不上,咱们普通人会不会被割?
联邦担保=财政赤字扩大,美元多了就贬值,你手里工资购买力缩水;
政府兜底的钱最终靠发国债,谁来买?美联储一出手,又是扩表,通胀继续起飞,超市鸡蛋涨到10美金一盒不是梦;
AI模型更猛,白领岗位更快被替代,客服、翻译、甚至程序员集体毕业,税收减少,福利支出增加,恶性循环。
一句话:OpenAI借钱,全民背锅,科技巨头股东数钱到手软,打工人一边交税一边丢工作,双重暴击,扎心不?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技术依赖”。一旦国家基础设施深度绑定某一家AI公司,公共决策、医疗诊断、金融风控都可能被其模型主导,算法黑箱变成新型权力中心,民主监督形同虚设。
大节十|历史轮回:从铁路到互联网,科技泡沫终章谁来写?
太阳底下无新事:
1860年,美国修太平洋铁路,公司疯狂拿政府地皮、贷款担保,结果1873年金融恐慌,铁路公司倒一片,农民接盘。
2000年,互联网泡沫,电信公司靠政府低息债狂建光纤,破产后光缆白送,谷歌亚马逊捡便宜崛起。
如今OpenAI万亿担保,剧本似曾相识。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革命前夜,总有人借政府之手把风险社会化,收益私有化。泡沫破裂后,基础设施留下,下一波巨头踩着废墟封神。
所以,大胆预测:如果OpenAI真靠政府兜底撑到AI普及,万一哪天泡沫炸了,国家接管数据中心,ChatGPT变“国网AI”,全民免费用,倒也不亏。只是中间的韭菜,换了一茬又一茬。
大节十一|私货时间:三点建议,帮你在AI乱世苟住!
送你们三招保命:
第一,别All in科技股权,分散买指数,泡沫炸裂时能缓冲;
第二,学AI别学皮毛,深挖“人机协作”技能,比如AI+法律、AI+医疗,做驾驭机器的人;
第三,关注政策红利,政府贴息贷款、算力补贴、职业再培训,薅羊毛要快准狠。
记住:乱世不缺机会,缺的是提前看到趋势的眼睛。点个关注,带你看清科技圈下一颗雷,也带你挖下一座金矿!
大节十二|尾声彩蛋:弗莱尔深夜推特秒删,疑似泄露GPT-5成本!
昨晚凌晨两点,弗莱尔发推:“When GPT-5 training cost > GDP of Slovenia, you know it’s real.” 配图一张斯洛文尼亚地图,不到30秒删除,还是被手快网友截图。
翻译:GPT-5训练成本超过斯洛文尼亚全年GDP(600亿美金)。
如果属实,OpenAI万亿预算都嫌紧。
删文动作说明:她自己也慌。
看来,AI这列火车已经刹不住,政府、企业、普通人只能被迫上车。
山姆 奥特曼事后紧急声明:
首先,有个最明显的事儿得先说清楚:我们 OpenAI 既没有、也不想要政府为我们的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担保。
我们一直认为,政府不该去“钦点”哪家公司该赢、哪家该输,更不该用纳税人的钱去给那些自己决策失误、在市场上竞争失败的公司兜底。要是真有一家公司搞砸了,那也没关系——自然会有其他公司继续好好干、服务好用户。这才是健康的市场机制。
不过,我们倒是觉得,政府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建 AI 基础设施,而且应该自己拥有、自己受益。比如,设想一种情况:政府决定大量采购算力,自己掌握这些算力的使用权,用来服务国家的战略目标——这完全说得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面以更低的资金成本(比如低息贷款)来推动建设,也是合理的。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战略算力储备,非常有意义。但关键在于:这种投入的收益,应该归政府和公众所有,而不是变相补贴私营企业。
唯一一个我们确实讨论过“政府担保”这个概念的场景,是在美国推动半导体制造(也就是晶圆厂,fab)建设的背景下。当时政府号召企业回流美国本土制造,我们和其他公司都有积极响应(虽然我们最终没正式申请补贴)。这个逻辑很清晰:通过政策支持,把芯片供应链尽可能地“美国化”,既能带回制造业岗位,又能增强国家战略自主性,最终让所有美国科技公司都受益。这和政府为私人公司的数据中心建设兜底,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我们知道大家心里其实藏着三个更深层的疑问,这也很正常,我们就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个问题:OpenAI 到底靠什么来支付这么多基础设施的巨额开支?
我们的答案是:靠持续增长的收入。
我们预计,到今年底,我们的年化收入(run rate)会超过 200 亿美元;到 2030 年,有望增长到数千亿美元的规模。接下来 8 年,我们计划投入大约 1.4 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翻倍收入——这确实不容易,每一倍都是巨大挑战!
但我们对前景很有信心。比如,我们即将推出的面向企业客户的新产品就让我们非常兴奋。此外,像 AI 驱动的消费硬件、机器人这些新赛道,未来也会贡献巨大收入。还有一些更前沿的方向,比如用 AI 做科学发现(比如新药研发、材料设计),虽然现在还很难具体量化,但潜力巨大。
另外,我们也在探索直接向其他公司或个人出售算力——我们相信,未来世界会需要一个庞大的“AI 云”,而我们很乐意成为这个市场的提供方之一。
当然,未来我们也不排除通过股权或债权的方式再融资。但所有我们目前看到的趋势都表明:人类对算力的需求,会远超我们现在的规划规模。
第二个问题:OpenAI 是不是想“大到不能倒”,逼政府来救?政府该不该扶持有胜算的公司?
我们的回答非常明确:绝不。
如果我们自己搞砸了,又没法及时纠正,那我们就该倒闭。市场会自然淘汰失败者,而其他优秀公司会接棒继续服务用户、推动技术进步。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意,整个生态和经济不会因此崩盘。
前几天,我们的 CFO 在一次发言中提到了“政府融资”的可能性,后来她也澄清说,自己当时的措辞可以更准确些。她想表达的,其实是支持“政府为自己建 AI 基础设施”这件事,而不是指望政府来救我们。
举个例子:几周前,经济学家 Tyler Cowen 问我:“联邦政府会不会成为 AI 领域的‘最后保险人’?”他类比的是核电行业那种政府兜底的模式。我当时的回答是:“我确实认为政府最终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最后保险人’,但我指的不是财务兜底,而是应对极端风险。”
比如,万一有恶意行为者利用 AI 发动大规模网络攻击,瘫痪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这种级别的灾难,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应对。我说的“保险人”是指这种公共安全层面的责任,绝不是说政府该给 AI 公司写保单、兜底亏损。
再次强调:我们坚决反对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为私营公司的数据中心建设或商业失败买单。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非要现在就花这么多钱?不能慢慢来、稳扎稳打吗?
我们的答案是:因为时机不等人,而且算力就是未来经济的“水电煤”。
我们正在建设的,是支撑未来 AI 经济的基础设施。根据我们研究团队看到的技术发展轨迹,现在就是必须大规模投入的关键窗口期。而这种超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从规划、审批到建成,动辄需要好几年时间——所以,必须现在就开始。
事实上,今天我们和其他公司都已经因为算力严重不足,不得不对用户限流,甚至推迟新模型和新功能的上线。这种“有需求但没算力”的窘境,每天都在发生。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某天,AI 能帮助人类攻克癌症、发现新能源,但前提是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计算资源——我们难道要等到十年后才准备好吗?我们不再认为这种突破是“遥远的未来”,它可能就在几年内发生。
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尽一切可能加速这一进程,让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益处尽早惠及全人类。
同时,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一个“AI 丰富且廉价”的世界。我们相信 AI 会深刻改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医疗、教育到生产效率。能参与这场变革,是一种巨大的荣幸。我们愿意押上全部信念,去建设这个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
当然,我们也可能判断错误。但如果真错了,承担后果的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我们会为自己的决策负责,成败皆由自己承担。
---
这就是我们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坦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