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两次精准“踏空”,AI叙事早已脱离散户想象
软银的故事,堪称AI投资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完美反向指标”。早在2017年,软银便大手笔买入英伟达(NVIDIA)股票,耗资约40亿美元,一举拿下英伟达近5%的股份,成为当时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之一。
然而,就在AI革命真正爆发的前夜,软银却在2019年以36亿美元的价格清仓全部持仓——这笔操作若放到今天,损失的不是几十亿,而是超过1500亿美元的潜在收益!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软银后来又“悔不当初”,在2020年代初期重新买入英伟达,一度再次持有3210万股,但在2025年10月,又一次选择全部清仓,套现58亿美元。这次的理由很“宏大”:为支持OpenAI的巨额投资计划筹措现金。
但讽刺的是,就在软银卖出的同时,市场已经从“盲信AI无限增长”的狂热,转向对整个AI生态可持续性的深度拷问。
换句话说,软银不仅两次完美错过英伟达主升浪,还在叙事转折点上再次“高抛”——而这次,可能真不是简单的踏空,而是对长期风险的被动回避。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只是软银,连以“末日博士”著称的迈克尔·伯里(Michael Burry)也押注英伟达和Palantir将崩盘,将其整个投资组合转为做空头寸。
连彼得·蒂尔(Peter Thiel)都清仓了全部英伟达股票,并减持76%的特斯拉仓位。
这些顶级玩家集体撤退,绝非偶然。
“非泡沫”幻觉破灭:所有人都在等一场垂直拉升,却等来了叙事地震
过去三年,AI投资圈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共识:我们不在泡沫里,但我们都希望泡沫快点来。无论是多头还是空头,心里都盼着英伟达股价来一次“97-99式”的垂直拉升——多头想兑现奖金,空头想看到崩盘后大喊“我早就说过了”。
这种双向期待,催生了一种诡异的“非泡沫”状态:估值看似合理(英伟达动态PE一度接近20倍),股权风险溢价比互联网泡沫时期高出近300个基点,利润率丰厚,AI基础设施建设仍处早期。一切数据都在说“这不是泡沫”,但所有人的行为却都在为泡沫做准备。
然而,就在ChatGPT发布三周年之际,一个名为“山姆豪赌”(Sam’s Splurge,简称SS)的1.4万亿美元AI基础设施计划横空出世,彻底撕碎了这种脆弱的共识。这项由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主导的超级承诺,不仅没有如预期般点燃新一轮AI狂欢,反而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整个市场。原因很简单:它把未来八年的不确定性提前搬到了今天。
山姆豪赌五大冲击波:从融资循环到电网焦虑,AI的“皇帝新衣”被掀开
第一波冲击,直指OpenAI的变现能力。市场突然意识到,自己投的不仅是GPU、数据中心、软件公司,更是对一个成立仅三年、尚未盈利的初创公司的隐性赌注。OpenAI能否真正商业化?它的收入能否覆盖1.4万亿美元的支出?一旦失败,整个AI生态将“连坐崩盘”。
第二波,暴露了AI生态的脆弱互联性。OpenAI与微软、甲骨文、软银、中东主权基金等形成复杂的“循环融资”结构——你投我,我投你,债务层层嵌套。这种“太大而不能倒”的格局,一旦某环断裂,将引发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开始担心:这究竟是增长引擎,还是庞氏结构?
第三波,政府角色被强行拉入前台。阿尔特曼一句“给我们几个月,一切都会明朗”,本想安抚市场,却意外打开了政策干预的“潘多拉魔盒”。美国两党、联邦与地方政府对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土地占用等问题日益警惕。《华尔街日报》近期就报道,伯尼·桑德斯等政客已开始推动对数据中心扩张的审查。如果政策转向“慢速、安全”的AI部署路径,当前所有高速增长假设都将失效。
第四波,金融系统风险重定价。1.4万亿美元的规模,几乎相当于整个私人信贷市场的体量。这让债权人不得不重新评估AI相关资产的风险。Oracle和Coreweaves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迅速扩大,而Meta通过270亿美元的“Hyperion SPV”(特殊目的载体)与Blue Owl合作,更是将风险隐藏在表外,导致整个系统的杠杆率难以追踪。讽刺的是,如果山姆的计划规模减半,市场或许还能维持“可控兴奋”;但如此巨大的赌注,反而淹没了上涨动能。
第五波,长期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过去三年被忽视的终极问题,如今全部摆在桌面上:
- 2028年后,电网能否支撑每年新增的数百吉瓦算力?
- 若AI推理迁移至手机、PC、汽车,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是否沦为“搁浅资产”?
- 企业级AI代理若大幅削减白领岗位,广告主预算(谷歌、Meta的核心收入)将如何萎缩?
- 若AI模型性能停滞,是否会出现“资本支出后遗症”与生产力幻灭?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足以颠覆当前估值模型。
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盈利为王,故事退潮
过去几周的股价走势,清晰反映了这种范式转移。甲骨文(ORCL)回吐了因“巨额未履约订单”(RPO)带来的全部涨幅,甚至更多;核能、量子计算等高风险板块集体回调;每一次OpenAI新合作官宣,AI板块的反应越来越弱——从狂喜到麻木,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导火索看似是美联储的鹰派言论和阿尔特曼在BG2播客中略显混乱的表述,但本质是投资者情绪从“必然狂喜”转向“需要验证”。市场不再相信“AI无限增长”的叙事,而是要求每一分钱资本支出都对应清晰的ROI(投资回报率)。
因此,两类公司正在分化:
一类是具备真实盈利、现金流强劲、产品不可替代的“硬核玩家”,如存储芯片巨头SK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SanDisk母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反而走强,因为DRAM和NAND价格每日上涨,盈利可即时量化;
另一类则是依赖故事、高增长但低利润的“叙事型公司”,如Shopify、Palantir、特斯拉、Unity,它们在本轮调整中大幅跑输大盘。
“BSS 与 ASS”:AI投资进入新纪元
有人说:人类时间可分为“ChatGPT前”(BC)与“ChatGPT后”(AD)。
而我们认为,AI投资史将被划分为 “山姆豪赌前”(BSS)与“山姆豪赌后”(ASS)。
虽然后者读音略显尴尬,但其象征意义极其深刻。
BSS时代,市场相信AI是一条直线向上的赛道,只要买对“铲子股”,就能坐享红利。
ASS时代,市场开始审视:谁真正在赚钱?谁的资本效率最高?谁的商业模式能穿越政策与技术的不确定性?
这不是AI故事的终结,而是从童话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AI超级周期仍在,但投资逻辑已变——从“赛道信仰”回归“个股甄别”,从“叙事驱动”转向“基本面验证”。那些真正掌握底层技术、拥有高效能基础设施、能实现单位经济效益(Unit Economics)正向循环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液冷、PUE、定制化:下一阶段Alpha藏在细节里
作为长期关注AI基础设施的观察者,我们必须强调:未来的超额收益,将不再来自“买英伟达就对了”这种简单策略,而是深入到液冷散热效率、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存储系统定制化、调度软件优化等微观层面。例如,某些厂商通过自研液冷方案将PUE压至1.05以下,相比行业平均1.5,每年可节省数亿美元电费——这种成本优势在资本开支收紧的环境下,将成为护城河。
同样,能否在DRAM/NAND价格波动中灵活调整库存策略,能否在边缘计算兴起前布局低功耗推理芯片,能否与电网公司合作开发绿电直供方案……这些细节,将决定谁能在“后山姆时代”活下来,并活得更好。
结语:非泡沫破裂,而是成人礼
“山姆豪赌”没有杀死AI,反而逼着整个行业长大。它戳破了“非泡沫”的幻觉,迫使投资者从狂欢中醒来,直面技术、商业与政治的复杂交织。这或许会让短期股价承压,但从长期看,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更基于真实价值的AI生态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