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狂飙引发被动元件涨价!风华高科打响涨价第一枪,MLCC生死线已至

银价飙涨致风华高科率先跨品类涨价,被动元件成本压力激增,MLCC或成下一轮涨价焦点,行业秩序或将重塑。


白银价格一路狂飙,铜价紧随其后,整个电子产业链都被这波“金银铜铁”掀了个底朝天。就在大家都还在盯着AI芯片、算力服务器猛炒的时候,一个不起眼但极其关键的战场——被动元件——悄悄打响了价格保卫战。

而率先吹响冲锋号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大陆被动元件龙头、素有“价格破坏者”之称的风华高科!

这家公司突然发出涨价通知,而且一出手就是跨品类调涨:不仅覆盖传统强项的磁珠(也就是电感类产品),更一举杀入压敏电阻、厚膜电阻等核心领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轮涨价的导火索,根本不是需求端的反弹,而是原材料成本端的彻底失控——尤其是白银!

要知道,在被动元件这个领域,银可不是装饰品,而是实打实的“工业血液”。

积层式电感在制造过程中大量依赖银浆,而各类电阻产品,比如厚膜电阻,其油墨配方中银含量高达10%到30%不等。更别说产品两端的端银(termination silver)工艺,几乎全部采用银作为导电介质。

当国际市场白银价格从每盎司25美元一路冲上30美元、甚至逼近历史高点时,风华高科这类以成本控制见长的陆资厂也扛不住了。他们向来靠低价抢市场,现在连“价格屠夫”都开始喊疼涨价,说明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已经到了临界点。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原材料成本直接压垮了利润空间。一位业内资深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做一颗厚膜电阻,光银的成本就占了近四成,再不调价,做一单亏一单。”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白银只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铜,这个同样广泛应用于MLCC(积层陶瓷电容)内部电极的金属,价格也在悄悄攀升。虽然涨幅暂时不如银那么夸张,但外資券商已经明确预判:到2026年,铜价将进入长期高檔震盪区间。

而MLCC制造中大量使用的铜膏,若跟随银膏一起涨价,那么整个被动元件行业——尤其是用量最大、覆盖最广的MLCC——恐怕也将被迫加入涨价行列。

要知道,一台智能手机里动辄用上千颗MLCC,一台服务器更是数以万计。如果MLCC开始涨价,那可不只是BOM表上多几毛钱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整机成本、供应链排产,甚至终端产品定价策略的大事!

 MLCC 是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的缩写,中文全称是 多层陶瓷电容器,也常被简称为 积层陶瓷电容 或 片式电容。
它是电子电路中最基础、用量最大的被动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中——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到汽车电子、工业设备,再到如今炙手可热的 AI 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电源模块,都离不开 MLCC。
  

但问题来了:现在终端市场需求真的撑得起这波涨价吗?答案很扎心——消费电子依然低迷。
手机、笔电、平板这些传统大头,今年Q3出货数据惨不忍睹,库存去化缓慢,品牌厂砍单砍到手软。在这种背景下,被动元件厂根本不敢轻言“需求驱动型涨价”。

目前真正有强劲拉货力的,只有AI相关应用——比如AI服务器、高速交换机、液冷基础设施里的电源模块。

这些高端场景对高性能电感、高精度电阻的需求确实在增长,但体量毕竟有限,远不足以带动整个被动元件大盘反转。

所以风华高科这波涨价,纯粹是“成本倒逼型”,属于“我不涨就活不下去”的绝望反击。

 
 

有趣的是,风华高科虽然在全球被动元件市场的话语权远不如台系巨头国巨(Yageo),但它的动向却极具风向标意义。

如今连这样的“价格杀手”都开始主动提价,等于是在向全行业喊话:“兄弟们,别卷了,再卷大家一起死!” 这反而可能成为行业秩序重建的契机。
国巨、华新科、旺诠这些台日韩大厂,其实早就等着原材料成本上涨的理由来调整价格策略。
风华高科这一枪,等于替他们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一场“默契式”的集体涨价潮。

  
 不过,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被动元件行业过去十年经历过多次惨烈的价格战,厂商对涨价极其谨慎。一旦终端客户(比如华为、小米、Dell、HP)强烈抵制,或者库存水位突然升高,涨价势头可能瞬间熄火。

更何况,现在全球经济仍处于高利率压制之下,美联储降息节奏不明,消费信心脆弱,任何成本转嫁都可能遭遇下游强烈反弹。

所以,这轮涨价能否持续,关键看两个指标:
一是白银和铜的期货价格是否真的站稳高位、形成趋势性上涨;
二是AI服务器等高毛利产品的拉货动能能否进一步扩散到其他工业、汽车电子领域。

如果这两点都成立,那么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我们或将见证被动元件行业十年来最持久的一轮涨价周期。

   

更深层次看,这场由银价引爆的被动元件涨价潮,其实折射出全球电子制造业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脆弱点: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安全。银、铜、钯、镍……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一旦价格剧烈波动,就能瞬间击穿电子产品的成本防线。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制造基地,却在高端银浆、铜膏等关键材料上仍高度依赖日美供应商(比如住友、杜邦、Heraeus)。风华高科们即便具备自主设计、定制产线的能力,也逃不开“原料卡脖子”的命运。

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电子材料国产化——不仅是芯片,连电阻电容的“血液”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今天涨的是银价,明天可能就是钯价、铑价,被动元件厂商永远在成本悬崖边跳舞。

 
 
回到投资者视角,这波涨价潮对哪些公司最有利?
首先当然是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龙头。比如国巨,它不仅有全球前三的MLCC产能,还通过并购KEMET掌握了高端钽电容和薄膜电容技术,成本转嫁能力强。

其次是像风华高科这样敢于率先提价、且绑定国内大客户(如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的陆资厂——虽然短期利润承压,但长期看有助于行业出清中小玩家,提升集中度。

而那些没有技术壁垒、纯靠低价竞争的中小被动元件厂,恐怕将迎来生死考验。

至于上游材料商,如生产电子级银浆的日本Fujifilm、德国Heraeus,以及国内正在突破的贵研铂业、博迁新材等,也可能迎来订单和议价权的双重提升。

  
  

最后说一句扎心的:别看被动元件个头小、单价低,但在AI算力大基建的浪潮下,它们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定义。一颗高性能电感可能决定服务器电源的能效比(PUE),一颗高稳定性电阻可能影响GPU集群的长期可靠性。

当整个数据中心都在为降低0.01的PUE绞尽脑汁时,谁还敢说“小元件不重要”?
所以,这轮由银价点燃的涨价火苗,烧的不仅是BOM成本,更是整个电子产业链对“基础元器件价值”的重新认知。
未来,能掌控材料、工艺、封装全链条的被动元件巨头,或许会像今天的NVIDIA一样,成为AI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