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算力军备竞赛狂飙突进的今天,一个被业内称为“铜墙”的物理瓶颈正悄然逼近极限——传统铜导线互连已无法再为GPU集群、AI芯片组和高带宽内存提供足够低延迟、超高密度且能耗可控的数据通道。
铜,这个统治芯片通信长达半个世纪的金属,正在被光所取代。
而这场从“电”到“光”的跃迁,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科幻构想,它已经进入量产倒计时。
2025年6月15日,全球晶圆代工霸主台积电(TSMC)正式宣布与美国光互连新锐Avicena达成战略联盟,联手开发基于微LED(μLED)的芯片级光互连技术。这不仅是台积电首次将微LED技术从显示领域拓展至先进封装与光通信,更标志着全球AI基础设施正从“电气时代”迈向“光电融合时代”。
这一合作绝非普通的技术合作,而是一场重构AI芯片通信底层范式的系统性革命——它试图用“光墙”取代“铜墙”,用每比特不到1皮焦(pJ/bit)的能效,支撑起未来百万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洪流。
Avicena这家公司,可能对多数人而言还很陌生,但它在光互连圈子里早已声名鹊起。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初创企业,由一群来自英特尔、NVIDIA和光通信巨头的资深工程师创立,核心使命就是突破AI集群内部通信的能耗与带宽瓶颈。
与传统激光器为基础的硅光方案不同,Avicena独辟蹊径,选择微LED作为光源。
为什么?因为微LED天生就适合CMOS集成:尺寸微小(微米级)、驱动电压低、无需温控、寿命长,且可直接与CMOS芯片键合。其招牌产品“LightBundle™”光引擎,采用高密度微LED阵列与光电探测器(PD)配对,实现点对点并行光通信。
目前Avicena已实现每平方毫米超过1Tbps的带宽密度,能效低于1pJ/bit——这是什么概念?传统SerDes电互联的能效通常在5–10pJ/bit,而主流硅光方案也在2–3pJ/bit以上。
这意味着,Avicena的技术不仅快,而且省电到极致。
更关键的是,其通信距离已突破10米,足以覆盖多机架GPU集群,彻底打破AI训练中“通信墙”对算力扩展的限制。目前,Avicena已获得老虎环球、SK海力士、泛林集团(Lam Research)等产业资本6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并与ams OSRAM达成光源供应链合作,量产路径清晰。而此次被台积电“钦点”为战略伙伴,无疑是对其技术路线的最大背书。
---
那么,台积电为何选择此时入局?答案藏在AI芯片的架构演进里。
随着NVIDIA Blackwell、AMD MI300X、谷歌TPU v5等超大规模AI加速器的推出,单芯片算力虽猛,但系统级扩展却遭遇严重瓶颈。
当前AI服务器普遍采用NVLink或CXL电互连,带宽密度有限,功耗随距离急剧上升,且难以支持超过2米的机架内通信。而台积电自家的CoWoS先进封装虽能堆叠HBM与GPU,但芯片间(Die-to-Die)互连仍依赖铜TSV或微凸块,带宽天花板明显。
为此,台积电近年大力布局“光电共封装”(Co-Packaged Optics, CPO)与“光I/O”(Optical I/O),而Avicena的微LED方案恰好完美契合其SoIC(系统整合芯片)、InFO(集成扇出)和CoWoS三大先进平台。
微LED可直接集成于硅中介层(Silicon Interposer)或重布线层(RDL)上,与逻辑芯片、HBM并列封装,实现“光进铜退”。这不仅提升带宽密度10倍以上,还能显著降低系统热负载——对液冷数据中心而言,这是天赐良机。台积电此举,实则是将其制造霸权从“电互联时代”无缝延伸至“光互联时代”,牢牢掌控AI硬件生态的底层通信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光互连革命并非美国单方面发起,中国台湾地区早已悄然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微LED光通信生态。从学术界到产业界,产学研协同之紧密、技术储备之深厚,堪称全球独一份。
以NYCU郭浩中教授团队为代表,学界在氮化镓(GaN)微LED外延生长、光提取效率优化、高速调制等基础研究上成果斐然,多篇论文登上《Nature Photonic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顶级期刊。
而另一位关键人物——洪瑞华教授,则被誉为台湾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结构集成的“定海神针”。作为NYCU电子研究所讲座教授,洪教授深耕异质外延、薄膜转移与微发光器件工程多年,其团队率先实现GaN基微LED阵列与CMOS工艺兼容,并成功集成至TSMC的SoIC平台,验证了芯片级光互连的可行性。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与同为光电专家的丈夫吴东兴教授(Tung-Hsing Wu)组成“光电夫妻档”,在LED效率、异质集成与先进封装领域持续突破,被业内称为岛内半导体界的“神雕侠侣”。
除了学界,岛内工研院(ITRI)则是推动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引擎。作为最重要的应用研究机构,工研院早在2016年就牵头成立“Micro-LED产业联盟”,汇聚上下游50余家厂商,打通从材料、设备到封装的全链条。
近年来,其电子与光电系统实验室(EOSL)全力投入硅光子平台建设,不仅开发出200Gbps/channel的高速光收发模块,更前瞻性地将微LED从显示应用转向光通信。通过激光剥离(LLO)、巨量转移与混合键合等工艺,工研院已实现微LED-on-CMOS的异质集成,支持与TSMC、联电等晶圆厂对接。
更关键的是,工研院正与英国Compound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s Catapult等国际机构合作,推动InFO-Opto、CPO等先进光封装标准的制定。
富士康研究院(Foxconn Research Institute)的加入,则为这场技术竞赛注入了工业级落地能力。作为全球电子制造龙头,鸿海/富士康不仅自建AI大模型“FoxBrain”(基于120颗H100、四周训练完成),更深度布局光互连硬件。其与台湾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合作,在2025年CLEO国际光电子会议上展示多波长微LED技术,实现高速可见光芯片通信。
同时,鸿海还在β-Ga₂O₃超宽禁带半导体、量子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同步推进,构建覆盖“算力–通信–能源–安全”的下一代基础设施矩阵。这种从底层器件到上层AI模型的全栈布局,使其不仅能制造光模块,更能定义光互连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场景。
为何微LED在光互连中如此关键?
核心在于其与CMOS的天然亲和性。
传统硅光方案依赖外部激光器(如DFB),需独立封装、温控复杂、成本高昂,且难以高密度集成。而微LED可直接在硅基板上制作或键合,驱动电路可集成于同一芯片,实现“光源–调制–探测”一体化。
Avicena的LightBundle架构正是基于此:每个微LED对应一个高速PD,形成数千条并行光通道,带宽密度轻松突破1Tbps/mm²。其调制速率已达10Gbps/通道,通过波分复用(WDM)可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微LED发光波长在蓝绿光波段(450–530nm),可被硅高效吸收(硅对可见光吸收系数远高于红外光),大幅提升PD响应度,从而降低接收端功耗。这一特性,让微LED方案在短距(<10m)芯片通信中具备压倒性优势。
代码层面,其驱动可基于标准CMOS逻辑设计,例如:
verilog
// Simplified microLED driver module (conceptual)
module microLED_driver (
input clk,
input [7:0] data_in,
output reg [7:0] led_out
);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led_out <= data_in; // Direct intensity modulation
end
endmodule
这种简洁性,使其极易集成至现有AI芯片I/O电路中,无需重构整个SerDes链路。
----
放眼全球,光互连已成为AI硬件竞争的“新边疆”。
除了Avicena,Ayar Labs(英特尔投资)、Rockley Photonics、光迅科技、华为海思等也在布局硅光或混合光方案。但微LED路线因能效与集成度优势,正获得越来越多关注。
SK海力士之所以投资Avicena,正是看中其未来在HBM光接口中的潜力——下一代HBM或将采用光互连替代铜凸块,带宽直指10TB/s。而TSMC的入局,则意味着光互连将被纳入其3DFabric先进封装路线图,成为CoWoS-R、SoIC-H的标配选项。
对数据中心而言,这将带来革命性变化:液冷系统不再需要为高功耗电互联留出冗余散热空间,机架密度可进一步提升;AI训练集群可跨越机架边界无缝扩展,真正实现“万卡互联”。据测算,若全面采用光互连,单个AI数据中心年节电量可达上亿度,相当于减少数万吨碳排放。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微LED的高速调制稳定性、长期可靠性、量产良率等问题仍需攻克;光互连系统的封装对准精度要求极高(微米级);软件栈与现有AI框架的兼容性也需重构。但Avicena与TSMC的联盟,已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最强资源组合——前者专注器件创新,后者提供制造与集成平台。预计2026–2027年,首批基于微LED光互连的AI加速器将进入数据中心试用,2028年后有望大规模商用。届时,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没有“铜线”的AI服务器内部——芯片之间,唯有光在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