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警告,中国主导成熟制程芯片市场,对汽车、家电等关键产业构成比稀土更严重的威胁。
谁也没想到,当全球还在为英伟达H100、B200这些顶级AI芯片疯狂抢货的时候,真正的“定时炸弹”早就被埋在了我们每天开的车、用的冰箱、甚至工厂的流水线上。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技术“过时”的成熟制程芯片——也就是业内俗称的“legacy chips”。这些芯片虽然没有7纳米、5纳米那么炫酷,但它们才是支撑现代工业社会运转的真正“血液”。而就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域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打响。
最近,《芯片战争》(Chip War)的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接受日本《日经新闻》专访时,抛出了一个让西方政商界集体冒冷汗的观点:中国正在系统性地供应全球成熟制程芯片市场,这比当年稀土断供的威胁还要“严重得多”!他甚至直言,如果西方继续对这一趋势掉以轻心,未来汽车厂、家电厂、甚至国防工业的生产线,都有可能被“随时掐断”。
说到克里斯·米勒,这位37岁的青年学者可不简单。他的《芯片战争》自2022年出版以来,被《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顶级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他用通俗但深刻的笔触,首次系统性揭示了半导体如何成为21世纪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而这一次,他把枪口对准了被很多人忽略的“老芯片”领域。
为什么说成熟制程芯片比稀土还危险?
米勒给出的理由相当硬核:在一辆现代汽车里,98%的芯片都是28纳米及以上制程的“老家伙”。这些芯片负责控制发动机点火、刹车系统、空调、车窗升降……几乎每一个基础功能都离不开它们。而家电、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电网控制系统,同样高度依赖这类芯片。换句话说,没有先进AI芯片,你可能只是刷不到高清短视频;但没有这些“老芯片”,整个现代社会就可能瞬间停摆。
更可怕的是,中国在这条赛道上已经建立起压倒性优势。
根据行业数据,中国目前占全球成熟制程芯片产能的35%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通过大基金、以及“国产替代”政策的强力推动,中芯国际(SMIC)、华虹半导体、以及一批新兴的模拟芯片和MCU厂商,正在以极具侵略性的价格抢占全球市场。
米勒特别提到了在欧洲爆发的“安世半导体事件”(Nexperiaincident)——这家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的荷兰公司,一度传出对欧洲车企断供车规级功率芯片,直接导致多家工厂临时停产。虽然事件细节存在争议,但它精准戳中了西方的软肋:当你的汽车生产线命脉掌握在对手手中,哪怕只是“传闻”断供,都足以引发恐慌。
而且这种威胁不是短期现象,而是已经持续了至少五年、且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五年,欧美日的模拟芯片、功率器件、汽车MCU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节节败退。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这些曾经在中国呼风唤雨的大厂,如今不得不面对本土对手的低价围剿。更关键的是,这些中国芯片厂商不仅价格低,产品可靠性也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车规级认证(如AEC-Q100)的突破,让它们具备了进入全球供应链的“通行证”。
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从财务数据来看,对华业务依赖度高的欧美芯片巨头,早已站在悬崖边缘。
恩智浦(NXP)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高达36%,瑞萨电子(Renesas)也达到28%;相比之下,意法半导体(STM)为15%,微芯科技(Microchip)为18%。
而在MCU这个关键品类上,风险更为集中:
瑞萨的MCU收入中有53%来自中国,微芯高达55%,意法为26%,恩智浦也接近40%。按整体营收计算,瑞萨有15%的总收入正面临被蚕食甚至清零的风险。
这还不是全部。更令人焦虑的是结构性机会的失衡。
瑞萨和意法半导体虽面临中国市场的冲击,但至少搭上了英伟达推动的800V高压直流(HVDC)电动车平台快车——它们都被纳入了英伟达的800V技术路线图,有望在高端电动车电控系统中获得新订单。
但问题是:这个新增的“800V蛋糕”真能填补中国市场份额萎缩所造成的巨大缺口吗?目前来看,答案并不乐观。800V平台仍处于早期渗透阶段,其市场规模远不足以对冲成熟MCU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失守。
而恩智浦,恐怕才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输家。它不仅在中国市场暴露最深(36%整体营收 + ~40% MCU营收),还没有像瑞萨或意法那样获得英伟达800V生态的“直流尾风”(DC tailwind)加持。雪上加霜的是,其股价在过去两年表现持续疲软,估值已大幅下修,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地缘风险敞口的深度忧虑。一旦中国MCU厂商加速替代,恩智浦可能面临营收、利润、估值的“三杀”。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中国在高端AI芯片领域不是被美国制裁得死死的吗?米勒在采访中确实承认,中国在先进制程上仍然“挣扎”。他指出,中芯国际目前只能小批量生产7纳米芯片,而台积电早在2018年就实现了7纳米量产,2020年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米勒最担忧的地方——中国可能根本不需要在高端AI芯片上全面超越美国,而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牢牢掌控全球90%以上的工业基础芯片供应,用“低端”卡住你的脖子;同时在AI领域集中资源,哪怕只在特定场景(如视觉识别、语音处理)实现局部突破,也能配合其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AI+制造”闭环生态。
米勒特别警告日本和韩国:别陷入“创新者的窘境”!韩国拥有三星、SK海力士这样的存储巨头,日本则在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汽车/机器人专用芯片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如果它们只盯着高端市场,忽视了成熟制程的防御,很快就会发现自家的汽车厂、造船厂、工厂机器人,全都装上了中国芯片。
那么,出路在哪里?
米勒开出了明确的药方:美日必须深度结盟,打造一个覆盖“软件+硬件+制造”的新供应链联盟。他建议日本拿出那650亿美元(10万亿日元)的半导体投资,不要盲目追求通用逻辑芯片,而是聚焦于高附加值、高壁垒的细分领域——比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传感器芯片、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以及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专用MCU。这些领域日本企业仍有技术优势,而且与本国强大的机器人、汽车、精密制造产业天然协同。
与此同时,美国则要发挥其在AI软件、EDA工具、以及先进架构设计上的绝对领先优势。
米勒设想的是这样一个联盟:美国提供AI算法和芯片设计,日本提供精密制造和特种材料,韩国提供高带宽存储(HBM),欧洲提供工业软件和汽车平台。他甚至直言:“如果中国把它的AI能力注入到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它有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同时超越美国的软件和日本的制造,成为唯一一个软硬兼施的超级玩家。阻止这一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美日优势合体。”
而在这场博弈中,有一个细分赛道即将迎来“多米诺骨牌效应”——那就是微控制器(MCU)。米勒虽未在采访中明说,但行业观察者早已嗅到风暴来临的气息。过去两年,中国MCU厂商如兆易创新、杰发科技、芯海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密集推出通过车规认证(AEC-Q100 Grade 1/2)的产品,覆盖从8位到32位的全系列。这些芯片不仅价格比欧美同类低30%-50%,供货周期也短得多。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悄悄进入比亚迪、蔚来、小鹏、吉利等国产车企的供应链,并开始向海外品牌渗透。
未来10到24个月,随着中国MCU产能进一步释放、生态工具链(如Keil、IAR的本地化支持)日益完善,全球MCU市场格局将迎来地震。据IC Insights预测,到2026年,中国厂商在全球MCU市场的份额将从目前的不足10%跃升至25%以上。一旦车厂、家电厂习惯了这些“又便宜又好用”的国产MCU,再想换回来?难于登天。
当然,也有人质疑米勒的观点过于危言耸听。他们指出,成熟制程芯片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全球产能分布广泛,中国即便占优也难以形成绝对垄断。而且芯片制造需要全球供应链配合——光刻胶来自日本,离子注入机来自美国,封装测试在东南亚……中国不可能完全独立。
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供应链安全不是看“有没有替代”,而是看“在危机时刻能否快速切换”。2021年汽车芯片短缺时,台积电一个工厂停电就能让全球车企停产;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氖气价格一度暴涨十倍。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哪怕只是局部断供,都足以瘫痪整个产业链。而中国恰恰掌握了最大份额的“非敏感但不可或缺”的芯片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