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预警!AI泡沫正在复制1999互联网崩盘剧本


作者借1999互联网泡沫对照2025 AI狂热,指出6000亿资本狂欢、七巨头高杠杆、英伟达循环放贷、OpenAI烧钱千亿、中国技术突袭等五大雷点,断言情绪拐点或在未来数周,普通人应囤现金远离高PE铲子股,等崩盘后再入场收割带血筹码。

作者弗雷德·沃格尔斯坦,《连线》前资深编辑,25年前亲手记录互联网泡沫从香槟到墓碑的全过程;过去二十年给《财富》《纽约时报》供稿,专砍科技神话。今天他把照妖镜对准AI,句句带血,段段封喉。

01 36个月走完别人七年路,这不是开挂是吃兴奋剂

2022年11月ChatGPT上线那天,全球还在纠结口罩要不要摘,结果短短三年时间,AI已经走完了互联网行业整整七年的狂热周期:从一个技术概念,变成玩具,再被捧成风口,最终上升为一种“信仰”甚至“宗教”,然后迅速冲入泡沫顶峰,现在只剩下倒计时。

当年网景浏览器1995年上市,花了整整四年才真正点燃华尔街的狂热情绪;而OpenAI从默默无闻到估值5000亿美元只用了24个月,相当于每个月给华尔街打一针肾上腺素,而且剂量一次比一次猛。

更可怕的是,现在几乎没人觉得这是病态,反而集体高唱“这次不一样”——这句话我们太熟悉了,1999年纳斯达克最癫狂的时候,交易员们也是这么唱的,连调子都一模一样,跑调的位置都没差半个音。

02 6000亿美元烧出1.5万亿幻影,钱比1999年更不值钱

如果我们把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总投入按今天的通胀率换算回来,大概是360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25年,AI领域的资本支出加风险投资总额已经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Gartner甚至预测全年AI相关总支出将高达1.5万亿美元——这相当于把1999年那堆干柴火堆上浇满汽油再点一把更猛的大火。

更离谱的是时间被疯狂压缩:互联网泡沫用了4.6年才吹到爆,而AI只用了2.8年就把气球吹到几乎半透明、一戳就破。

更惊人的是,如果再继续撑20个月,仅美国科技七巨头的AI相关资本支出就将达到每年7500亿美元,这已经接近瑞士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记住一句话:当一个数字大到你读出来都顺不了嘴的时候,它通常不是奇迹,而是墓碑的面积。

03 七巨头占标普500三分之一体重,摔一跤就是股灾

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英伟达、甲骨文、苹果——这七家科技巨头如今合计市值已经占到标普500指数接近33%的权重,比1999年思科、朗讯、雅虎和美国在线四巨头鼎盛时期还高出5个百分点。

当年思科市盈率冲到200倍才崩盘,而如今英伟达市盈率“才”45倍,看起来似乎温和许多。

但问题在于权重:思科当年在指数中的占比只有1.2%,而今天的英伟达一家就占了4.6%。不仅如此,这些公司还在疯狂加杠杆——微软一年砸90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谷歌800亿,Meta700亿,亚马逊900亿,四家合计投入超过3400亿美元,差不多等于一个瑞典的全年GDP。

但至今没人能证明AI带来的回报足以覆盖这些巨额投资的利息成本。只要其中一家公司突然计提25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整个指数当天就能给你上演一出高空跳水的悲剧。

04 OpenAI的财务高空钢丝:收入120亿,烧钱170亿,估值却敢喊1万亿

OpenAI在过去三年融资总额高达550亿美元,2025年预计收入120亿美元,但现金流出却高达170亿美元,意味着它每赚一块钱就要烧掉一块四。

更吓人的是,它未来五年仅服务器租赁一项就签下了5000亿美元的长期合同!CEO山姆·奥特曼甚至公开表示:“我们最终需要每年几千亿美元的收入才能活下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要么成为神级平台,要么灰飞烟灭。

更疯狂的是,市场居然真给它1万亿美元的估值,这相当于把家得宝、波音和达美航空三家老牌巨头打包卖掉的价格都比不上一家连利润都没有的AI公司。

对比一下历史:当年亚马逊烧钱最狠的时候,五年总支出按今天币值算也就300亿美元左右,而OpenAI直接16倍秒杀。别忘了,亚马逊之所以能翻身,是因为十年后意外挖出了AWS这座金矿,但如果OpenAI挖不出属于自己的“AI版AWS”,那它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贵的一场烟花表演。

05 英伟达左手卖铲子右手放贷,52笔风投把自己绑成火药桶

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不只卖GPU,还亲自下场当起了“AI投行家”:过去一年他主导了52笔风险投资,覆盖50家AI客户,包括向OpenAI投了100亿美元、向马斯克的xAI投了20亿美元,还联合微软给Anthropic塞了150亿美元,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买我家的GPU”。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GPU销量上升 → 客户估值飙升 → 英伟达股价大涨 → 融更多资 → 买更多GPU。

但这个闭环也是个死结:一旦其中一环断裂,整个链条就会瞬间崩塌。

这简直是1999年朗讯的翻版——当年朗讯通过vendor finance(供应商融资)借钱给电信运营商买设备,结果运营商一倒闭,朗讯股价从90美元暴跌到0.55美元。如今英伟达把剧本换了个名字照搬,连页码都没改。只要有一家大客户违约,老黄不仅要面对GPU销量断崖式下滑,还要同时计提投资减值,双重暴击之下,股价下跌的速度可能比GPU风扇转得还快。

06 私募信贷2万亿暗池养蛊,Meta 270亿创史上最大私人信贷案

传统银行因为监管严格不敢乱放贷,但对冲基金和私募机构却跳出来当“影子银行”,专门给AI数据中心项目提供高息贷款。

Meta最近就和Blue Owl合作,砸下270亿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超算城,杠杆比例高达80%——也就是说Meta自己只掏了20%的钱,却拿走了100%的算力,而风险全部甩给了私募信贷机构。

这种玩法在过去两个月已经暴露出问题:Tricolor和First Brands两家私募相继爆雷,连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都公开警告:“当你看到一只蟑螂,背后肯定有一窝。”一旦信贷闸门突然收紧,所有靠“借新还旧”维持运转的AI项目会在一夜之间从疯狂扩张变成疯狂甩卖,届时市场不是简单的估值回调,而是流动性瞬间蒸发,价格直接断崖。

07 米拉·穆拉蒂的Thinking Machines:10亿美元天使轮,产品没有PPT就敢估值1000亿

前OpenAI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离职仅仅100天,就凭一张“顶级AI人才”的名片融到了20亿美元天使轮,投后估值直接冲到1000亿美元,创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种子轮融资纪录。

更魔幻的是,有风投机构签完投资意向书(TS)后居然还不知道她公司到底是做企业服务还是面向消费者,理由居然是“她说做AI就行”。这让人想起1999年的Webvan——靠一句“30分钟送菜到家”的故事骗走了15亿美元,结果18个月后破产清算。

如今米拉把故事升级成“AGI通用智能改造人类”,钱却来得更快更猛。当投资变成饭圈打榜,泡沫顶部的红灯就开始疯狂闪烁。历史反复证明:创始人光环越耀眼,投资人的骨灰盒就越精致。

08 成本碾压OpenAI AI估值就要抖三抖

今年年初,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一句“成本碾压OpenAI”直接把纳斯达克吓跌3%,虽然后来被证实是夸大其词,但这已经提醒华尔街:只要北京某个实验室放出一张新PPT,美国万亿估值的AI帝国就可能瞬间蒸发。

更糟的是,中国电网比美国更新、更稳定,政府砸钱从不眨眼,华为的昇腾芯片虽然整体性能仍落后英伟达一代,但能把大模型训练成本打到骨折价。

如果哪天中国率先跑出“低成本+开源”的通用大模型生态,美国所有高价收费的AI API服务将立刻变成博物馆展品。届时,七巨头账面上堆积如山的GPU舰队将集体减值,不是泡沫被戳破,而是整个估值坐标系直接消失。

09 泡沫终点倒计时:情绪转向只需两周,万亿美金可瞬间蒸发

目前系统里还有数千亿美元的已承诺但尚未拨付的资金,按计划能撑到2026年。但历史告诉我们,情绪拐点从不提前预约——特朗普随口一句“数据中心太吵影响社区”就可能让项目环评卡死,硅谷某大佬发一条“AI过热需降温”的推文就能引发LP(有限合伙人)集体撤资。

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一周,CNBC还在教散户“逢低买入”(Buy the Dip),结果思科股价两周内腰斩。而今天,算法交易叠加ETF大规模赎回,完全可以把当年两周的跌幅压缩成两天。

到那时,你看到的不会是-20%的回调,而是开盘直接-40%、频繁熔断,卖单挂单价差大到让你怀疑人生——你以为在卖股票,其实你只是在排队领取骨灰盒。

10 写给普通人的逃生指南:别碰高PE铲子股,囤现金等血崩后再捡尸

第一,远离那些“纯AI”收入占比超过50%的公司,它们没有任何安全垫,崩盘时会摔得最惨;
第二,像英伟达、AMD、博通这类“铲子股”,一旦市盈率超过40倍就果断空仓——泡沫破裂时,硬件公司的跌幅永远大于软件公司;
第三,把至少30%的仓位换成货币基金或短期债券,耐心等待危机爆发后,用现金去捡苹果、微软这些仍拥有强大核心业务的真巨头;
第四,千万别碰任何一级市场的AI基金,它们锁定期动辄8年起跳,等你解封时,估值坟头草已经三米高;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记住,泡沫里活下来的人,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个,而是提前穿好防弹衣、系好安全带、手里攥着现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