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如何影响细胞的命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代谢——就是给细胞提供能量和建筑材料的化学反应——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重要,但以前大家都没太注意。新陈代谢怎么影响细胞会变成啥样子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代谢——给细胞提供能量和建筑材料的化学反应——在生命最初的阶段特别关键,但一直被忽略了。

比如说,果蝇的胚胎长大后会变成好几层特别的细胞。新研究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怎么影响这些早期的成长步骤的。

咱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要变成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这个细胞得先分裂,然后这些细胞还得再分裂,之后这些“干细胞”开始变成不同的类型,在我们身体里干不同的活儿。第一周的时候,我们的细胞会碰到第一个大转折:它们得决定是变成胎盘还是胚胎。接着,在胚胎长大的过程中,细胞会分成三个主要层——外层、中层和内层——慢慢地,这些层会变成皮肤、神经、心脏、肠子啥的。

决定细胞会变成啥(也就是它们会变成哪种特别的细胞)的过程,是在胚胎长大的整个过程中一步步发生的。因为每种细胞都有自己特别的基因活动方式,科学家就猜,细胞的决定是基因说了算:具体来说,基因像开关一样互相打开关上,按顺序启动一连串反应,造出正确的细胞类型。

但基因不是全部。新研究说,细胞代谢——细胞里为了生长提供能量和材料的化学反应——在决定细胞会变成啥的时候,其实也特别重要,但之前没被好好重视。

有人说:“新陈代谢不只是干细胞的‘管家’,尤其是胚胎干细胞。”一个研究发育的科学家这么说,“它还是控制决策的关键路子。”

在细胞的化学活动里,细胞不光是造能量,还会做出一些代谢物:就是分子级别的小零件,比如氨基酸、核苷酸、糖类和脂肪啥的。过去十几年,随着测量这些代谢物的方法变好了,大家越来越好奇这些小东西怎么影响基因活动,尤其是细胞会变成啥和怎么发育。现在研究发现,这些代谢物有没有——可能受环境和吃的啥影响——能决定细胞会变成啥样,再影响胚胎怎么长。

有个研究发育的科学家发现,在人类发育的早期,一个类型的代谢物就能改变细胞会变成啥。

还有人说:“除了提供能量,这些代谢副产品还能控制特别的程序,”比如细胞怎么变成不同类型,还有胚胎三层怎么形成。一个在《自然》杂志上发了研究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糖的代谢会影响胚胎早期的发育。“这特别让人兴奋,真的改变了我们对发育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怎么看自己生命的起点。”

科学家以前觉得,一个细胞要变成特定类型,所有的指令都在它的DNA里。这种情况下,干细胞变成特定类型的时候,会启动一些基因来造出这种细胞需要的代谢方式,一个研究生物化学的科学家说。但现在的研究发现,这事儿还能反过来:细胞会先试试环境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如果它没法好好代谢,它就不会变成那种细胞,哪怕有信号让它变。“这完全改变了我对新陈代谢怎么影响事情的看法,”他说。
这些研究推翻了基因在发育里完全说了算的想法,还帮我们搞清楚为啥胚胎能活下来、细胞会死,甚至癌症咋来的。

一个研究癌症的科学家说:“代谢和发育这块儿现在真的在发展,特别激动人心,因为还刚开始呢。”

关于新陈代谢怎么推动细胞变成不同类型,最牛的例子之一来自一种不起眼的小黏菌。黏菌的环境里有够吃的,它就开心地长大,分成一堆单细胞。但食物没了,它就变了:单个细胞聚在一起,变成一个多细胞的“鼻涕虫”,一起爬,之后长出东西来繁殖。虽然没吃的明显是这变化的原因,但直到最近,才有人搞清楚它在分子层面上咋从单细胞变成多细胞的——也就是细胞命运咋变的。

四年前,一个研究免疫的科学家和她的团队发现,这变化是靠代谢推动的。没吃的条件下,黏菌的线粒体(细胞里的能量工厂)会造出很多活性氧——一种不稳定又能搞乱蛋白质和DNA的小东西,但也能当信号用。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线粒体害死,细胞会造一种叫谷胱甘肽的抗氧化剂。

谷胱甘肽不是随便来的,得用硫这种营养。没吃的黏菌细胞会把所有硫都拿去造谷胱甘肽,这就意味着没硫去造铁硫复合物,没这东西,细胞就没法造新的线粒体。所以黏菌“没辙了,只能变成多细胞”,她说。它没法自己长和扩散了,就变成鼻涕虫去找吃的。

黏菌长出来的东西就像一根从地里长出来的线,顶上有个球。没吃的时,黏菌就放弃单细胞生活,变成带这东西的鼻涕虫样儿。从细胞层面看,这变化是因为缺了一种营养:硫。

“新陈代谢是整个变化的推动力,不管有没有吃的,这可能是最基本的动力,”她说,“我们每个细胞可能也都被新陈代谢影响着。”

这发现说明,细胞的代谢状态能触发一连串信号,彻底改变生物的形状和行为。不过,要搞明白比黏菌复杂的生物里,代谢咋变成发育信号,花了几十年的研究。

早在90年代,一个研究生物的家伙还是个研究生,研究一种叫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线粒体酶。“我那时候特自信,觉得自己知道这玩意儿干啥:它从细胞色素c那儿拿个电子,交给氧气,”他说——这是线粒体造能量的关键一步。但1996年,研究发现,如果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跑出来,会引发一串信号,导致细胞死——这也是一种细胞命运。

“所以它还有个副业,”他说。这是线粒体不光提供能量,还能影响细胞决策的第一个信号。现在他是研究线粒体的专家,从那以后一直在研究线粒体咋发信号。

十多年前,他研究人类干细胞时发现,搞乱一个关键线粒体酶会让细胞没法变成脂肪细胞。2013年,他的团队发现,线粒体造的活性氧是小鼠皮肤发育需要的信号。2023年,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又发现,没健康线粒体,细胞就没法变特别。在小鼠实验里,线粒体有问题的干细胞会放出应激反应——一串信号激活细胞核里的应激基因——然后细胞就卡住了,变不成肺细胞。小鼠肺长不了,就死了。

他总结说,应激反应是线粒体出代谢问题时,给细胞核发的紧急信号,让它停下发育

“我们开始这些实验时,大家都说,‘天,这实验真蠢,你只会看到死细胞,’”他说,“但等等,没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是特定问题——细胞没变成该变的类型。我觉得这很酷。”
过去几年,其他研究也把线粒体的紧急应激反应跟细胞没法变类型联系起来。比如在果蝇里,有些组织里代谢酶坏了,会引发应激反应,挡住细胞长大和发育。通过基因手段关掉应激反应,研究者就逆转了这影响。

最近,2025年2月的《科学》杂志里,一个研究内分泌的科学家发现,线粒体有问题的小鼠体内,造胰岛素的β细胞在变类型时,丢了β细胞身份,退回了不成熟状态。关掉应激反应,他的团队能让β细胞重新变回去,就像之前关掉应激反应能让小鼠肺细胞恢复一样。

研究者早就知道,线粒体在压力下能给细胞其他部分发信号。这些研究帮着弄清楚这信号是啥。一个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家说:“动物知道代谢出问题了,就放信号减慢发育。”

这研究颠覆了他对基因和代谢关系的看法。“我们不该觉得基因网络只是碰巧跟代谢互动,而是代谢在推动发育决策,基因网络是实现这过程的工具。”

细胞代谢是发育里少不了但没被重视的部分,这想法不是瞎猜。在生物学的另一个领域——表观遗传学里,研究者已经详细说了代谢物咋开关基因。但他们还得靠发育生物学家的研究,把更多点连起来。
代谢核心人体里几乎所有不同细胞(肝细胞、心脏细胞、皮肤细胞、β细胞啥的)核里都有一样的基因组。它们不一样,是因为基因活动被控制的方式不同。每种细胞里,会有一组不一样的基因被激活,造出蛋白质和RNA,让它们在成熟身体里干自己的活儿。

过去几十年,研究这过程的表观遗传学家弄清楚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蛋白质和酶能激活或关掉某些基因。每细胞里几米长的DNA都缠在叫组蛋白的蛋白质上。在特定酶的帮助下,一些分子——科学家叫它们“化学修饰”或“表观遗传标记”——会附到组蛋白上,让DNA松开,露出不同基因被激活。这些修饰能开一些基因,关另一些,影响细胞里的化学过程,再影响细胞干啥。

一个研究癌症的科学家说:“那些修饰组蛋白、改基因表达的化学修饰——它们就是代谢物,就这么简单。”“修饰本身是代谢物,去掉它们也靠代谢物。”

十五年前,一个研究癌细胞的博士后发现,组蛋白上的表观遗传标记会随营养变化。有吃的时,线粒体会造一种叫乙酰辅酶A的代谢物。它跑到基因组所在的细胞核里,酶把这代谢物分解成叫乙酰基的标记,放
到组蛋白上,激活一组基因。但细胞饿了,酶会剥掉乙酰基。有些乙酰基变回乙酰辅酶A当能量用,有些被回收去激活另一组基因。
明显,细胞核里也有不少代谢活动。她就想,细胞核是不是有自己特别的代谢,能算个“代谢区”。跟另一个研究者合作,他们弄出新方法测细胞不同部位的代谢物,发现细胞核里的代谢活动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一个研究代谢和表观遗传的科学家发现,细胞核是个有独特代谢活动的代谢区。

“这听着挺明显,但其实不是,”她说。细胞核的代谢活动是专为那块儿的功能来的,包括表观遗传活动。“其实有很多代谢酶在细胞核里,还在那儿被动态调整,”她说,她现在是宾大实验室的老大。“发现这点我们真挺兴奋。”

细胞核算个代谢区的想法,是理解代谢咋影响胚胎发育的基础。在早期胚胎细胞里,随着发育决定让细胞变成外层、中层、内层,组蛋白上的表观遗传标记都会重新调整。它们能被去掉、加上、挪地方,开一些基因,关另一些。

一个研究发育的科学家说:“有意思的是,这都跟细胞核里堆积的大量代谢酶有关。”这些酶造出分子,激活别的酶,这些酶会在细胞长大、分裂、走向不同命运时,去掉标记,留下新标记。
这期间,细胞会把很多酶从细胞质和线粒体挪到细胞核。这样,基因活动需要的代谢物就能在细胞核里直接造出来,正好是它们该在的地方,他说。“重新编程表观基因组的那一刻——正好是你真把细胞核当代谢区用的时候。”

人类发育早期,胚胎是个细胞球。外面的细胞变胎盘;里面的变胚胎。这两类细胞最大的区别是代谢基因咋活动。最近,他们团队发现这些细胞在一种叫α-酮戊二酸(AKG)的代谢物上有差别,还证明这代谢物能加速干细胞变成胎盘细胞。

另一个团队和其他小组几年前发现,α-酮戊二酸不光控制干细胞变啥,还控制癌细胞变啥。他们当时研究p53——一种防癌出名的蛋白质,癌症里最常突变的基因。他们在《自然》上发文,发现p53让α-酮戊二酸堆起来,这东西改变了癌细胞的命运,让它们不太可能长肿瘤。这发现挺意外,因为大家原来以为p53是直接调基因活动防癌的。它还通过改代谢来干这事儿。

“这特别让人兴奋,因为如果改代谢能明显改变细胞命运,就有可能用治疗手段控制它,尤其是在异常的发育决定导致疾病的时候——比如很多癌症,”一个没参与这研究的科学家说。

某种程度上,代谢和基因的互动挺明显:我们知道生命既受基因影响,也受环境影响。这个让人兴奋的新研究领域,从分子层面展示了我们细胞能用的东西咋影响细胞命运,也影响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