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圈炸锅了!"RAG已死"是标题党还是真凉了?
问:RAG这技术是不是凉透了?
问:网上都在传"RAG已死",那我做AI应用是不是该躲着RAG走?
最近好多程序员被"RAG已死"的爆款文章整懵圈了。其实这事就像有人说"手机已死"——他们其实是在吐槽老式翻盖手机,不是智能手机!RAG本质上就是个"外挂知识库",让AI回答问题前先查资料,这招永远不过时!
那些说RAG凉了的文章,其实是在骂"无脑用向量数据库"的做法。就像你不能光靠一本字典就写毕业论文一样,写代码这种复杂活计需要更聪明的检索方式。现在最牛的编程助手Claude Code也在用检索,只不过人家用的是"智能侦探式搜索"。
检索方法多着呢:
关键词搜索 → 像Ctrl+F找重点
语义搜索 → 理解你真正想找啥
AI代理搜索 → 雇个侦探帮你找线索
重点来了:别被营销号带跑偏!RAG不是非得用向量数据库,关键是让AI拿到解题需要的"参考资料"。就像考试可以带小抄(不是),关键是抄对内容!
问:判卷老师和考生用同一个AI行不行?
完全OK!就像让同一个老师出卷和改卷,只要他出题时不知道答案就行。重点要看这个"AI判官"能不能准确识别对错(就像老师改选择题得有标准答案)。
建议先用最聪明的AI建立评分标准(比如GPT-4),等规则定好了再换省钱模型。千万别让AI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就像不能让考生自己给自己打分!
问:选AI模型要纠结多久?
别急着换模型!先当"事故调查员":
1️⃣ 把AI犯的错都记小本本上
2️⃣ 看看是不是真的模型背锅
就像修车得先找到是发动机还是轮胎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换整车!
问:要自己造标注工具吗?
必须的!用现成工具就像用筷子吃牛排——不是不行,但自己打造专属餐具更香!用AI编程工具(比如Cursor)几小时就能搓个专用工具,效率直接起飞
自定义工具三大优势:
所有信息一站搞定
️ 数据展示方式量身定制
⚡ 工作流丝般顺滑
问:打分用"对错题"还是"五星好评"?
听我的!就搞二元判定(✓/×)!五星评分看着专业实则坑爹:
• 3分和4分到底差在哪?评委自己都说不清
• 统计时要更多样本才靠谱
• 评委最爱打3分和稀泥
想追踪进步?可以拆解成多个小对错题:
✅ 是否包含5个关键点中的4个?
✅ 格式是否正确?
这比打个模糊的4分清楚多了!
问:AI一犯错就要造个自动检测器?你钱多烧得慌吗?
别当"工具人"!发现bug先做这三步:
1️⃣ 先改提示词——就像学生总写跑题作文,可能是你题目没说明白!
2️⃣ 低成本检测——用正则表达式/格式检查这种"电子眼",别动不动请"AI裁判"
3️⃣ 只给顽固bug造核武器——那些修了800次还犯的错才配用LLM当裁判
成本段位表(从穷到富):
青铜:if "错误关键词" in response → 5行代码搞定
白银:response.json()格式验证 → 写个schema完事
黄金:AI裁判团 → 准备100+标准答案+每周伺候大爷
记住:
• 能用手动检查解决的问题都是假问题
• 像追女朋友一样追着bug打——她越难搞,你越要下血本
• 90%的bug死在提示词优化阶段,根本活不到要造检测器那步!
问:我应该准备填补评估工具中的哪些空白?
这4个坑不填等着被坑吧!
️ 坑1:你的工具是人工智障吗?
现有工具只会记流水账,但真正的王者工具应该:
• 自动把"客服语气太凶"和"回复土豪像骂街"归类为「装逼失败」
• 用AI侦探模式找出隐藏bug规律(比如每次用户说"急急急"就翻车)
• 直接给你改bug方案:"建议把[尊敬的客户]改成[亲]试试"
⚡ 神操作:用AI笔记本(如Hex)发现「凌晨3点的错误率是白天5倍」这种玄学规律
️ 坑2:通用指标都是废物!
别迷信什么「幻觉分数」——你关心的是:
• 推荐电影时有没有剧透凶手(恐怖片秒变喜剧?)
• 报价格式必须是"¥999"不能写"九百块"
自己写指标!就像麦当劳绝不会用「全球餐饮评分标准」来评估薯条脆度
️ 坑3:API难用到想打人
现有工具的API分分钟让你崩溃:
• 导个数据要点击100次"下一页"
• 超时设置比鱼的金鱼记忆还短
找工具要认准「批量导出+智能写回」功能,不然你会成为人肉API处理器
️ 坑4:AI辅助不是装饰品!
顶级工作流长这样:
AI自动把散装吐槽变成「VIP客户尊称缺失」
直接生成prompt修改建议
用语义搜索找出所有同类错误
(就像给你的团队配了个AI实习生,但不用付工资)
终极忠告:
看到工具宣传「支持自定义评估」时——
问他们能不能处理「当用户说'你懂的'时是否真懂了」这种需求
不能就滚,别浪费生命!
问:生成合成数据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别让合成数据变成"人工智障"!
新手常见作死操作:
"生成100条测试问题" → 得到50种问"你好"的方式 + 30个"请介绍你自己" → 测试了个寂寞!
✅ 正确姿势(三步造数法):
1️⃣ 先画"用户画像坐标系"(维度设计)
食谱APP示例:
用户类型:减脂党/糖尿病人/过敏体质
场景难度:厨房小白/年夜饭装逼/野外生存
奇葩需求:不要红色食材/只用微波炉/5分钟内搞定
2️⃣ 制造"变态组合套餐"(元组生成)
比如组合出:
(糖尿病人, 年夜饭装逼, 不要红色食材)
→ 让AI生成:"丈母娘有糖尿病,今年年夜饭想做一桌高大上但不用胡萝卜/番茄的菜谱"
3️⃣ 重点打击AI的"知识盲区"
• 先让真人手动造20组极端case
• 用这些"毒样本"调教AI生成更多变体
• 专挑系统最可能崩的场景生成(比如同时满足3个特殊需求)
黄金法则:
质量 > 数量:100条覆盖全场景 > 1000条同类问题
拒绝"正确的废话":已解决的问题不值得生成
让AI自己打补丁:用失败case反向生成训练数据
血泪教训:
某电商AI被测试数据坑惨实录:
生成1000条"正常询价" → 实际运营遇到"用比特币支付能打折吗?"直接宕机
→ 后来改成生成"支付方式"维度(信用卡/虚拟货币/以物易物...)才救回来
(附赠Prompt模板)
"请生成10种[健身教练AI]可能遇到的用户需求组合,要求包含:
不同健身目标(增肌/减肥/康复)
不同器材条件(健身房/居家/户外)
不同身体限制(膝盖受伤/高血压/孕期)
输出格式:(目标,条件,限制)→自然语言提问"
这样生成的测试问题才能让AI体验真实社会的毒打!
问:文档分块:如何让AI高效"吃"文档?
一句话总结:
- 固定答案任务(如查数字、分类)→ 大块(但别塞废话)
- 开放答案任务(如总结、提取)→ 小块(防止AI脑容量爆炸)
1. 固定答案任务:大块高效查
适用场景:
- 合同里找违约金条款
- 财报里查CEO工资
- 判断某段文本是「投诉」还是「表扬」
✅ 尽量大:让AI一次性看到所有可能含答案的上下文(比如整份合同第5章)
❌ 但别太大:别把无关章节塞进去(比如在查CEO工资时,别把董事会名单也塞进去)
为什么?
- AI像人类一样,看到太多无关信息会分心
- 长文本中,中间部分容易被忽略(就像你读长文只记得开头结尾)
优化技巧:
先用关键词/检索器锁定可能含答案的段落,再喂给AI
测试不同块大小,观察准确率 & 成本
2. 开放答案任务:小块精细处理
适用场景:
- 总结长文档
- 提取所有客户投诉
- 生成章节摘要
✅ 按逻辑切分:尊重原文结构(段落/章节/条款)
✅ 独立处理+聚合:先让AI逐块总结,再合并结果(类似MapReduce)
为什么?
- AI的「工作记忆」有限,大块会导致:
- 总结太笼统(漏掉细节)
- 提取不完整(忘记中间内容)
- 小块能保证每部分都被充分处理
优化技巧:
测试不同分块策略(按段落/按字数/按标题)
检查合并后的结果是否连贯(避免重复或遗漏)
通用原则:像教AI读书一样分块
- 别让AI「信息过载」 → 小块更适合复杂任务
- 避免「碎片化」 → 大块适合简单查找
- 没有万能答案 → 必须实测调整(不同模型/任务最佳块大小不同)
实验建议:
- 从 500-1000词/块 开始测试
- 监控:
- 回答质量(是否漏掉关键信息?)
- 成本/延迟(小块=更多API调用=更贵更慢)
举个栗子
任务:从100页财报提取「所有风险提示」
❌ 错误做法:整份文档直接喂给AI → 大概率漏掉中间内容
✅ 正确做法:
- 按章节分块(每块2-3页)
- 让AI逐块提取风险语句
- 合并结果,去重
- 大块:找到5条风险(全是开头结尾的)
- 小块:找到22条风险(覆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