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术逆袭!Solidigm用“过时”浮栅硬刚200层NAND

Solidigm逆势采用浮栅结构开发200+层QLC NAND,兼顾成本与AI存储需求,折射出技术路线选择背后的资本考量。

AI存储大战爆发!Solidigm逆风翻盘,用“老技术”硬刚200层NAND

在全球科技巨头疯狂砸钱冲刺300层、400层NAND闪存的时候,一家看似低调的公司却突然杀出重围,用一套“过时”的老技术,硬生生撕开了行业共识的铁幕。这家公司,就是SK海力士旗下的美国子公司——Solidigm(中文常译为“索迪姆”)。

你可能没听过Solidigm,但它背后的东家SK海力士可是全球存储芯片三巨头之一。而更关键的是,Solidigm现在正由一位传奇人物掌舵研发——崔正达(Choi Jung-dal)副总裁。这位大神是谁?简单说,他就是去年带领SK海力士成功量产全球首款321层NAND闪存的总工程师!去年底,他突然从韩国总部调任美国,全面接管Solidigm的NAND研发大权。业内甚至传言,他极有可能成为Solidigm下一任CEO。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SK海力士把最顶尖的“核武器专家”派到了最前线,目标只有一个:拿下AI时代的存储高地!

那么问题来了,AI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存储?答案是:又大、又快、又便宜!AI训练动辄需要处理PB级(1PB=100万GB)的数据,传统硬盘早就扛不住了,必须用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而在eSSD里,QLC(四层单元)NAND成了香饽饽。为什么?因为它单颗芯片能塞进更多数据,单位容量成本最低。虽然它的写入速度和寿命不如TLC(三层)或MLC(双层),但在AI这种“读多写少”的场景下,QLC简直是天选之子!

于是,Solidigm果断押注QLC,并加速开发“200多层”的新一代产品,目标明年就商用!注意,是“200多层”,不是200层整,而是介于200到300之间的“中段位”技术。这步棋看似保守,实则暗藏玄机。

而最炸裂的点来了——Solidigm居然坚持用“浮栅结构”(Floating Gate,简称FG)!你可能一脸懵,这玩意儿有啥特别?这么说吧,目前全球所有主流厂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原东芝存储)、西部数据(收购了闪迪)——全部都用“电荷捕获”(Charge Trap Flash,简称CTF)结构。行业共识是:超过200层后,浮栅结构会因为单元间干扰太强而无法稳定工作,必须切换到CTF。

但Solidigm偏不信邪!他们硬是通过持续研发,攻克了200层以上浮栅的技术瓶颈。这背后的意义,远不止技术突破那么简单。

首先,省钱!巨省!浮栅结构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复用现有的生产线设备和工艺流程。如果换成CTF,等于推倒重来,动辄需要上百亿美元的资本开支(CAPEX)。在当前全球经济承压、半导体周期波动剧烈的背景下,SK集团根本不敢轻易下这种重注。

其次,这背后还藏着中美科技博弈的影子!你想啊,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出口管制,SK海力士在中国无锡、大连有重要工厂。如果现在大举投资新建CTF产线,万一未来地缘政治再起风波,巨额投资可能瞬间打水漂。而继续用浮栅,既能利用现有成熟产线,又能规避大规模新投资带来的政治与财务风险。这哪是技术选择?这分明是战略避险!

TechInsights(全球顶级半导体分析机构)高级副总裁崔正东(Choi Jeong-dong)一针见血地指出:“Solidigm在200多层NAND上坚持浮栅结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动向,最早明年就可能商用。” 但业内也普遍认为,即便明年推出样品,也不会立刻大规模量产。更可能的路径是先建一条“单线”(One-Path Line)进行工艺验证,等良率和稳定性达标后,再逐步扩大产能。毕竟,存储芯片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精密工业,一步错就可能血本无归。

与此同时,Solidigm也没闲着。他们正在同步推进另一项关键投资:把现有的144层及以下产品线,全面升级到192层!为什么?因为192层已经是他们目前最先进的量产技术,而AI数据中心对高密度、低成本eSSD的需求正以指数级增长。层数越高,单颗芯片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这对抢占AI服务器市场至关重要。

有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高管透露:“最近确实有韩国合作伙伴组团去Solidigm的晶圆厂考察,讨论设备改造和产线升级方案。” 这说明,SK海力士正在双线作战:一边用浮栅技术冲刺200+层的未来,一边用192层巩固当下的市场份额。

那么,Solidigm这步险棋能走通吗?风险当然有。浮栅在超高层数下的长期可靠性、写入耐久性,仍是未知数。而竞争对手们早已在CTF路线上狂奔,美光甚至已展示232层产品,三星更是放出300层以上的路线图。如果Solidigm的浮栅方案在量产阶段掉链子,可能会错失窗口期。

但反过来想,如果他们真的成功了呢?那就意味着在不增加巨额CAPEX的前提下,实现了技术代际跨越,同时牢牢守住成本优势。在AI军备竞赛中,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大的存储,谁就掌握了定价权和市场主动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或许会动摇行业对“技术必须迭代”的迷信。有时候,不是最新就是最好,而是最适合当下战略环境的才是最优解。Solidigm的选择,是对“路径依赖”的一次大胆挑战,也是对“技术霸权叙事”的一次微妙反击。

总之,这场由AI引爆的存储战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赛,演变为资本、地缘、战略的多维角力。而Solidigm,这个站在SK海力士与美国市场夹缝中的“混血儿”,正试图用一套被宣判“死刑”的老技术,书写属于自己的逆袭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