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正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大规模部署基于AMD最新MI450加速器的AI算力系统,总规模高达1吉瓦(1 GW)!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换算一下你就明白了:这相当于要部署大约50,000片台积电CoWoS-L先进封装晶圆,背后牵动的是整个AI芯片供应链的神经,甚至可能对英伟达(NVIDIA)的市场主导地位构成潜在挑战。别急,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首先,先搞清楚这个“1吉瓦”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数据中心领域,1吉瓦的电力消耗可不是小数目——这大致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用电量。而OpenAI打算用这些电力全部驱动AMD的MI450加速卡,说明他们对AMD的AI芯片平台已经从“试水”转向“重仓”。
要知道,过去几年AI训练和推理几乎被英伟达的H100、B100等GPU垄断,AMD虽然推出了MI300系列,但始终处于追赶状态。如今OpenAI亲自下场大规模采购MI450,信号意义极其强烈。
那么问题来了:AMD有没有能力接住这张“天价订单”?供应链能不能跟上?答案是——目前来看,完全没问题。根据最新供应链调研数据,过去两周内,AMD在台积电的2026年CoWoS先进封装订单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动。而1吉瓦的MI450部署,大概需要5万片CoWoS-L晶圆。而目前业内对AMD2026年CoWoS总订单的预估区间是6万到8万片,其中80%到90%都将用于MI400系列(包括MI450)。也就是说,即便按照最保守的6万片计算,也足以覆盖OpenAI这1吉瓦的需求。换句话说,AMD早就为这场“算力军备竞赛”备好了弹药,就等客户下单。
接下来咱们聊聊谁会从这笔订单中真正赚到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AMD股价要起飞,但其实更直接的受益者,是那些隐藏在产业链上游的“隐形冠军”。
比如,MI450搭载的是HBM4高带宽内存,而目前全球能稳定量产HBM4的厂商屈指可数,三星电子(Samsung)正是主力供应商。这意味着,随着MI450订单放量,三星的HBM4产能将被迅速填满,其在高端存储市场的议价权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MI450还首次引入了AMD自研的UALink互连技术——虽然完整版UALink要等到2027年的MI500系列才能量产,但提前布局的芯片互连公司已经嗅到了商机。比如美国的Astera Labs,这家公司专门做高速芯片间互联解决方案,已经被多家AI芯片厂商纳入供应链。市场预期一旦UALink生态成型,Astera Labs将成为关键节点,其股价很可能提前反映这一利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英伟达难道坐视不管?当然不会!事实上,英伟达早就嗅到了危机。
过去一年,英伟达不仅加速推出Blackwell架构的B100/B200芯片,还在软件生态、NVLink互连、液冷散热、整机柜交付等维度全面加码。为什么?因为AI芯片的竞争早已不是单颗芯片性能的比拼,而是整个“算力栈”的较量。英伟达吃过亏——早期客户在部署数千张H100时,发现光有卡不够,还需要配套的网络、电源、散热、调度软件,否则根本跑不满性能。
这个“痛苦的部署经验”让英伟达意识到:必须把产品从“芯片”升级为“系统级解决方案”。所以现在,英伟达卖的不只是GPU,而是整套DGX SuperPOD超算平台,连机柜、液冷、InfiniBand网络都打包交付。
而AMD目前还处于“卖芯片”阶段。MI450虽然性能强劲,但要实现1吉瓦级别的稳定部署,同样会面临英伟达当年遇到的难题:如何保证上万张加速卡在同一个数据中心里高效协同?如何解决散热和功耗墙?如何优化软件栈以充分发挥硬件性能?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强的芯片也只是“纸面算力”。
因此,OpenAI这次押注AMD,既是信任,也是挑战。他们必须和AMD一起,把MI450从实验室产品变成可大规模部署的工业级系统。这个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但话说回来,只要全球AI算力需求还在爆炸式增长,英伟达的“蛋糕”就不会被完全抢走。据多家机构预测,到2027年,全球AI训练和推理市场将突破2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这意味着,即使AMD拿下OpenAI这1吉瓦订单,英伟达依然能在更大的市场中继续扩张。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场“增量博弈”。OpenAI选择AMD,更多是为了供应链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降低地缘政治和技术路线风险。对英伟达而言,真正的威胁不是AMD抢走几个客户,而是整个生态被复制甚至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事件也反映出AI基础设施投资正进入新阶段。过去,客户只关心TOPS(每秒万亿次操作)和FP16性能;现在,他们开始关注TCO(总拥有成本)、能效比、部署周期和软件兼容性。AMD若想真正挑战英伟达,必须在这些“软实力”上下功夫。好消息是,OpenAI作为全球最顶尖的AI实验室之一,拥有极强的工程能力,完全可以和AMD深度协同,共同打磨MI450的部署方案。如果成功,这将成为AMD打入主流AI市场的关键跳板。
OpenAI的1吉瓦订单,会不会动摇英伟达的AI霸主地位?短期来看,影响有限。英伟达依然掌握着最成熟的软硬件生态、最广泛的开发者社区和最高效的部署方案。但长期来看,AMD借助OpenAI这样的顶级客户,有机会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而这场竞争的最大赢家,其实是整个AI产业——因为多元化的供应商意味着更快的创新、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供应链韧性。
所以,别再只盯着英伟达了。2026年,当MI450系统开始在全球数据中心点亮时,AI芯片的格局,或许将迎来真正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