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梳理AMD芯片帝国背后的全球供应产业链

从台积电晶圆到三星HBM,从日韩基板到中国封测,AMD的AI芯片崛起背后是一场横跨五大洲的精密协作。

首先得说清楚,AMD自己并不生产芯片。它是一家Fabless公司,也就是只负责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都外包。但别小看这种模式——它背后需要极其精密的全球协作,稍有不慎,整个产品线就可能掉链子。

第一大支柱:晶圆制造——台积电是AMD的“命脉”

说到制造,全世界能做5纳米、4纳米甚至3纳米先进制程的,目前只有台积电一家独大。AMD几乎所有高端产品——包括锐龙7000/9000系列CPU、EPYC“热那亚”和“贝加莫”服务器芯片、Radeon RX 7000显卡,还有最火的Instinct MI300系列AI加速器——全都交给台积电代工。尤其是MI300X,用上了台积电最先进的CoWoS-S封装技术,把CPU、GPU和HBM堆叠在一起,性能直接拉满。

但你知道吗?AMD把部分产能搬到了美国。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新建的晶圆厂,已经开始量产4纳米的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和5纳米的MI300芯片。这不仅是“美国制造”的政治正确,更是AMD供应链多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第二大环节:封装测试——三大封测巨头各司其职

芯片造出来只是半成品,还得封装测试才能用。这部分AMD交给了几家全球顶级的OSAT(外包半导体封测)厂商。

首先是日月光(ASE),它是AMD在高端封装上的头号伙伴。特别是MI200和MI300系列用的CoWoS封装,其中关键的FOEB(扇出嵌入式桥接)技术,就是日月光的看家本领。Frontier超算里那上万颗MI250X芯片,就是靠它封装出来的。

然后是安靠(Amkor),这家公司在马来西亚有大型封装厂,负责部分Radeon消费级显卡和MI300服务器芯片的封装,主要面向美国以外的市场。选择马来西亚,既有成本考量,也有供应链分散的布局。

还有通富微电——这家中国封测龙头通过合资企业,为AMD封装EPYC服务器CPU和部分消费级GPU。你可能不知道,Frontier超算早期用的EPYC处理器,就是通富微电封装的。虽然现在高端AI芯片更多转向日月光和安靠,但通富微电依然是AMD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支点。

第三大块:基板供应——日本企业垄断高端,中国台企补位中端

芯片封装离不开基板,就像房子需要地基。高端产品用的ABF载板,目前几乎被日本企业垄断。

揖斐电(Ibiden)是AMD高端产品的独家基板供应商,专门为MI300、锐龙9000这些旗舰产品供货。为了满足AI芯片爆炸式增长的需求,揖斐电还在疯狂扩产。可以说,没有揖斐电,AMD的AI芯片可能连包装都装不上。

新光电气(Shinko)则是揖斐电的“黄金搭档”,一起覆盖AMD的CPU和GPU产品线。这两家日本公司,牢牢卡住了高端基板的咽喉。

至于中端产品,比如一些入门级显卡或普通服务器芯片,AMD则转向了南亚科技(Nanya PCB)、景硕(Kinsus)和欣兴电子(Unimicron)这些中国台湾的PCB大厂。它们虽然做不了最顶尖的ABF载板,但在成本和产能上优势明显,正好补足AMD的产品矩阵。

第四部分:内存——三星独供HBM3,SK海力士即将入局

AI芯片的性能,一半靠计算核心,另一半靠内存带宽。MI300X之所以能堆到192GB的HBM3内存,全靠三星的供货。每颗MI300X用了8颗24GB的HBM3堆栈,总带宽高达5.2TB/s,这数据直接对标英伟达H100。

但AMD显然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下一代MI400系列,已经确定引入SK海力士作为第二家HBM供应商,而且用的是更先进的HBM3E。这意味着未来AMD在内存采购上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供应弹性。

第五环:设计服务——中国台湾团队成幕后功臣

你以为AMD的设计全是自家工程师做的?其实它也大量依赖外部设计服务公司。

比如力晶旗下的世芯电子(Alchip),不仅帮AMD做定制芯片设计,还参与过亚马逊AWS Graviton处理器项目,技术实力相当硬核。

还有创意电子(GUC),这家公司在CoWoS等先进封装的设计上经验丰富,直接协助AMD优化MI300系列的封装结构,缩短开发周期。可以说,没有这些台湾设计服务公司的支持,AMD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推出如此复杂的异构芯片。

第六块:服务器整机——自家子公司打头阵,ODM巨头却在忙英伟达

芯片造好了,还得装进服务器。这方面AMD玩了一招“亲儿子”策略——它旗下的ZT Systems专门负责MI400系列的72-GPU集群解决方案,直接面向超算和云服务商交付整机系统。

但其他ODM大厂,比如广达、纬创、富士康,虽然名义上是AMD的合作伙伴,实际上现在大部分产能都被英伟达的GB200项目占满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AMD在整机生态上仍处于追赶状态,必须靠ZT Systems这样的自家团队打头阵。

最后一环:其他关键组件——从电源到散热,一个都不能少

别小看那些“配角”。比如CoolIT Systems,专门为MI300服务器提供液冷散热方案,没有它,AI芯片早就过热宕机了。

电源管理芯片(PMIC)则来自Monolithic Power Systems(芯源系统)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确保每一块芯片都能稳定供电。

至于服务器主板和UBB通用基板,金像电子(Chin Poon)和沪电股份(Shengyi)这两家中国PCB厂商也深度参与。尤其是沪电股份,近年来在高端服务器PCB领域突飞猛进,已经成为AMD供应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总结一下:AMD的供应链,是一张精密编织的全球网络。晶圆靠台积电,高端封装靠日月光,基板靠日本双雄,内存靠三星和SK海力士,设计服务靠台湾团队,整机靠自家子公司,辅以中美日韩台多地供应商协同。这种“无厂但有链”的模式,既是Fabless企业的优势,也是其最大的挑战。

而AMD能在AI浪潮中迅速崛起,靠的不仅是Zen架构和CDNA架构的技术突破,更是这套高效、弹性、多元的供应链体系。

作者背景:本文作者长期关注半导体产业链,曾深入调研台积电、日月光、通富微电等多家供应链企业,对Fabless模式下的全球协作机制有深刻理解,致力于用通俗语言拆解硬核科技背后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