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AMD员工深度解析:CUDA生态才是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

英伟达的护城河,靠的不是芯片,是软件!前AMD员工深度解析:英伟达未来三年仍将稳占70% AI加速器市场,CUDA生态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最近,一位曾在AMD工作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对整个AI加速器市场做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分析。他不仅点出了英伟达(NVIDIA)为何能长期称霸,还解释了为什么像AMD、亚马逊(Amazon)、谷歌(Google)甚至一些新兴玩家,短期内都很难撼动它的地位。更关键的是,他揭示了一个很多人忽略的核心真相:在AI芯片这场战争里,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硬件性能,而是软件生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专家。他曾在AMD担任高级技术岗位多年,深度参与过GPU产品路线图规划与软件生态建设,对AMD与英伟达之间的竞争有第一手的观察和切身体会。他离开AMD后,持续关注AI芯片市场的发展,尤其对超大规模云服务商(hyperscalers)自研芯片的动向有深入研究。他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基于七年实战经验得出的结论。

那么,他的核心判断是什么?简单一句话:未来三年,英伟达仍将牢牢掌控约70%的AI加速器市场份额。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如果你了解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合理。

先说说市场格局。目前AI加速器市场主要由三类玩家构成:
一是以英伟达为代表的通用GPU厂商;
二是以AMD为代表的追赶者;
三是以亚马逊、谷歌等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为代表的自研ASIC(专用集成电路)阵营。

很多人以为,随着亚马逊推出Trainium和Inferentia、谷歌持续迭代TPU,这些巨头会大幅削减对英伟达GPU的采购,从而动摇其市场地位。但这位前AMD员工明确指出: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自研芯片虽然在特定内部工作负载上表现优异,但它们有一个致命短板——缺乏通用性和生态兼容性。

举个例子,亚马逊的Trainium芯片确实能高效运行自家的AI模型,但它的软件栈是封闭的,完全不兼容英伟达的CUDA生态。

而CUDA是什么?它是过去十几年AI开发者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全球90%以上的AI框架、模型训练工具、高性能计算库,都是围绕CUDA构建的。

这意味着,哪怕你的芯片性能再强,只要不能无缝接入CUDA生态,外部开发者根本不会用你。

这位专家特别强调:软件,不是硬件性能,才是GPU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CPU领域,你只要做出更快的芯片,市场自然会转向你。但在GPU领域,情况完全不同。即使AMD的MI300系列在纸面性能上接近甚至部分超越英伟达的H100,但只要关键软件库不支持,实际使用效果就大打折扣。

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国产大模型公司DeepSeek曾开发了一个叫DeepEP的高性能推理库,结果AMD花了整整六个月才完成适配。在这半年里,AMD芯片在该模型上的表现几乎无法使用,而英伟达则毫无障碍地跑满性能。这种软件延迟,直接导致客户流失,也解释了为什么AMD七年苦心追赶,GPU市场份额仍只有可怜的7%左右。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谷歌的TPU呢?毕竟谷歌是AI领域的先行者,TPU也迭代到第五代了。专家承认,TPU确实是目前最接近英伟达的替代方案,尤其在训练大规模模型时表现不俗。但即便如此,TPU依然无法覆盖所有GPU应用场景,比如图形渲染、科学计算、第三方AI框架支持等。

更重要的是,TPU的生态仅限于谷歌云内部,外部开发者很难大规模迁移。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内部优化工具”,而非“通用平台”。

再来看AMD。很多人期待AMD能靠性价比打破英伟达的垄断。但专家指出,AMD的定价策略其实非常克制。历史上,AMD的GPU通常比英伟达同类产品便宜10%到20%,但这并非“亏本抢市场”,而是其长期文化的一部分——AMD从不搞“亏本换份额”的激进策略。比如最近推出的MI355,虽然小幅提价,但仍比英伟达的B300便宜,且保持合理利润。AMD的目标不是短期冲量,而是先建立技术可信度和客户信任,再逐步扩大份额。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注定了它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生态建设的难度。CUDA不是一天建成的。它背后是英伟达十几年如一日对开发者社区的投入、对开源框架的支持、对学术界的合作,以及无数工程师维护的底层库(如cuBLAS、cuDNN、TensorRT等)。这些库让开发者“开箱即用”,极大降低了AI开发门槛。

而AMD的ROCm生态虽然在进步,但无论是稳定性、兼容性还是文档支持,都远未达到CUDA的水平。即使有像HIP这样的代码转换工具,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那些高度优化的第三方库,往往需要原生重写。

专家还驳斥了当前市场上流行的“AI泡沫论”。

他认为,这轮AI热潮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完全不同。当年很多公司没有真实用户、没有商业模式,纯靠概念炒作。而今天的AI,已经深入金融、医疗、制造、零售、教育等几乎所有行业,企业真金白银投入,效果立竿见影。

AI不是“会不会来”,而是“来得多快”。因此,整个AI加速器市场在未来三年将高速增长,而英伟达不仅不会被稀释份额,反而可能因为需求爆发而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毕竟,在市场快速扩张期,拥有最成熟生态的玩家往往能吃掉最大一块蛋糕。

最后,他总结道:未来三年,AI加速器市场将呈现“一超多强”格局。英伟达稳占70%左右,AMD和各大云厂商的自研ASIC(如亚马逊Trainium、谷歌TPU、微软可能也在布局)各自分得10%-15%。但这些份额更多来自内部使用或特定场景,难以形成对英伟达通用市场的实质性冲击。除非出现一个能兼容CUDA、或者能重构整个开发者生态的新平台,否则英伟达的统治地位几乎不可撼动。

所以,别再只盯着芯片算力了。真正的战场,在代码里,在库中,在每一个开发者敲下的那一行import语句里。英伟达卖的从来不是GPU,而是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省心的开发环境。这才是它最深的护城河。



OpenAI Triton可能会打破英伟达的Cuda护城河最终支持AMD G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