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鑫存储已向华为交付16纳米工艺HBM3样品 2026年量产

中国存储芯片大突破!长鑫存储联手华为,HBM3提前上车,2026年AI内存大战一触即发!

全球AI芯片战场最核心的“弹药”——高带宽内存(High Bandwidth Memory,简称HBM),正在成为中国半导体突围的关键突破口。而主角,正是咱们自己的长鑫存储(CXMT)和科技巨头华为!就在全球三大DRAM巨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紧锣密鼓准备2026年量产HBM4的时候,长鑫存储已经悄悄把基于16纳米工艺的HBM3样品送到了华为及其生态伙伴手上!

要知道,HBM可不是普通内存。它是AI大模型、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的“血液”,没有它,再强的GPU也跑不动。过去几年,全球90%以上的HBM市场都被韩国和美国厂商牢牢把控,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现在,局面正在被改写。长鑫存储这次的动作,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追赶,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科技安全的战略突围。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长鑫在整体技术上仍落后国际一线厂商三到四年,但别小看这“三到四年”——在半导体这种以纳米和月为单位赛跑的行业里,能从“望尘莫及”变成“紧追不舍”,本身就是奇迹。更关键的是,长鑫的HBM3样品良率据说已经和三星的差距非常小了!虽然成本和量产稳定性还有提升空间,但这已经足够让整个产业链兴奋不已。

为了加速产能爬坡,长鑫还玩了一招“借力打力”:把自家的基底晶圆(base die)技术授权给代工厂,比如合肥政府和台湾力积电(PSMC)联合投资的晶合集成(Nexchip)。这种“技术授权+外包制造”的模式,既能快速扩大产能,又能分散风险,堪称中国半导体产业协同作战的典范。说白了,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全国能调动的资源都用上,只为打赢这场存储芯片攻坚战。

其实,长鑫的突破不是突然发生的。

早在2024年,它就宣布实现DDR5内存的量产,这是消费级和服务器内存的主流标准。但初期遇到了温度控制和热稳定性问题,良率一度卡壳。

可长鑫团队反应极快,在2025年初迅速重做了光罩(photomask)——这是芯片制造中最精密的环节之一——结果良率一路飙升。

最新消息显示,其DDR5良率已突破80%,几乎追平国际大厂水平!这意味着,从普通内存到高端HBM,长鑫正在构建完整的DRAM产品矩阵。

更重磅的是资本市场的动作。

2025年7月,长鑫正式启动A股IPO辅导,10月初已进入证监会“辅导验收”阶段,预计2026年一季度就能正式挂牌上市!这将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存储芯片制造企业,意义非凡。

据透露,长鑫计划募资200亿到400亿元人民币(约合28亿至56亿美元),全部用于扩产、研发和供应链建设。

当然,有人会问:长鑫真能撑起这么大的期待吗?毕竟HBM技术极其复杂,涉及3D堆叠、硅通孔(TSV)、先进封装等尖端工艺。但现实是,美国对华HBM出口管制越来越严,连HBM3都开始限制,这反而倒逼中国必须自力更生。

产能方面,长鑫也给出了明确路线图:
2025年底,上海的新一代HBM后道封装厂将投产;
2026年,HBM3正式大规模量产;
2027年,更先进的HBM3E也将完成开发。

虽然比SK海力士慢了几年,但考虑到中国是从零开始,这个速度已经堪称“中国奇迹”。

目前,长鑫在合肥和北京的晶圆厂月产能已从23万片提升到28万片,预计2026年将突破30万片,全球DRAM市场份额有望冲到15%!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7根内存条,就有一根是中国造。

财务数据同样亮眼。2024年3月,长鑫完成100亿元融资后估值达1508亿元;同年10月又完成D+轮融资。分析师预测,随着全球存储芯片短缺加剧、价格回升,加上国产替代加速,长鑫IPO时的估值可能直接冲上3000亿元!这不仅会造就一批财富神话,更将带动上游的封装设备、材料、EDA工具等整个产业链起飞。可以说,长鑫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国半导体生态“造血”。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突围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日夜奋战的结果。他们面对的是被封锁的技术文档、受限的设备进口、以及国际巨头几十年积累的专利壁垒。但正是这种“向上跌倒”(Falling Upward)的精神——在失败中重生,在绝境中觉醒——让中国存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意志的胜利。

最后,别忘了华为的角色。作为中国AI和通信技术的领头羊,华为对高性能内存的需求极为迫切。昇腾AI芯片、鲲鹏服务器都需要HBM支持。长鑫的HBM3一旦通过华为验证并导入量产,就意味着国产AI芯片+国产内存的“全栈自主”生态真正成型。这将极大降低被“卡脖子”的风险,也让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拥有了真正的底气。

长鑫存储已向华为交付HBM3样品,计划2026年量产,加速中国AI内存自主化进程,IPO估值或达3000亿元,推动国产存储生态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