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AI未来走向的“隐形战场”:不是芯片,不是算法,而是那些你摸得着、看得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材料”!就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台北TPCA展会上,全球电子产业链的顶级玩家一致发出警告:AI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已经从芯片设计,转移到了铜箔、玻璃布和树脂这些基础材料上。
换句话说,谁掌握了这些高端材料,谁就握住了通往AI基础设施市场的钥匙!
先说说背景。这篇文章来自SemiVision——一个专注于半导体、先进封装和PCB(印刷电路板)产业链深度分析的独立媒体平台。SemiVision长期追踪全球电子制造生态,尤其擅长从材料、封装到系统级集成的全链条技术解读。他们的内容常被台积电、英特尔、AWS等顶级科技公司引用,是业内公认的“技术风向标”。
这次他们聚焦的是2025年10月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办的TPCA Show(台湾电路板协会展)和IMPACT国际会议。TPCA成立于1998年,由中国台湾数百家PCB企业联合发起,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PCB产业联盟之一。而IMPACT会议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20年引领5G、AI、HPC(高性能计算)和先进封装的技术讨论。今年的主题是“节能AI:从云端到边缘”,直指AI爆发带来的功耗与散热危机。
那么,为什么材料突然成了AI硬件的“命门”?我们一层层拆解。
首先,AI服务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了。现在的GB200、GB300这类AI加速器,单卡功耗动辄上千瓦,数据传输速率从112G一路飙到224G,甚至正在向400G每通道迈进。这意味着PCB基板不仅要承受前所未有的热应力,还要在超高频下保持信号完整性。
传统用的FR-4板材?早就扛不住了!信号衰减、阻抗漂移、介质击穿……随便一个都能让整块板子报废。
于是,行业全面转向三大高端材料:低介电常数(Dk)、低损耗因子(Df)的特种树脂;HVLP(超低轮廓)铜箔;以及精细编织的T玻璃布。
这三样东西,现在成了全球最抢手的战略资源。
比如玻璃布:日本AGC公司的T-Glass和日东纺(Nittobo)的NE-Glass,因为纤维编织更密、表面更平,能极大减少高频信号的散射和失真。
但问题来了——产能严重不足!供应商透露,2026年全年的产能早就被英伟达、AMD、AWS这些巨头预订一空。扩产?没那么简单,需要高精度织机和洁净环境,建一条线至少两年。
再看铜箔:AI服务器现在用的都是超薄、镜面级的GB200/GB300专用箔,表面粗糙度必须控制在纳米级。同时,HVLP4甚至HVLP5级别的铜箔成为标配,用来对抗“趋肤效应”——高频电流只在导体表面流动,表面越粗糙,损耗越大。但这类铜箔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良率低、成本高,全球能稳定量产的厂商屈指可数。
结果就是:高端铜箔和T玻璃布价格暴涨,PCB基板厂商(也就是CCL制造商)天天愁原料。
就算你有最先进的M8树脂配方,没有玻璃布和铜箔,也做不出一块合格的AI主板。
于是,一场“材料保卫战”悄然打响。台湾的联茂、台光、生益科技等CCL大厂,纷纷和日本、韩国的上游材料商签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甚至直接投资共建产线。有些厂商还在尝试“混合叠层”方案——比如在关键信号层用T-Glass,其他层用普通玻璃布,既保性能又控成本。
更关键的是,这场材料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过去,台湾靠成本和制造效率称霸PCB市场;现在,必须转向高附加值、高性能的特种材料。而日本凭借T-Glass和高端树脂技术,重新掌握话语权;美国则通过Absolics等初创公司押注“玻璃基板先进封装”,试图绕过传统有机基板的物理极限。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重磅信号:2025年,行业正式从“设计驱动”迈入“材料驱动”时代。以前拼的是谁的芯片架构更聪明,现在拼的是谁的供应链更稳、材料更纯、损耗更低。正如一位TPCA展会上的资深材料工程师所说:“今天的AI服务器,已经更像高速通信设备,而不是电脑——材料必须像射频元件一样工作。”
展会期间,台积电、英特尔、AWS Annapurna Labs、MIRISE(原丰田与电装合资的芯片公司)等巨头也纷纷亮相:
台积电强调其CoWoS先进封装如何依赖低损耗基板;
英特尔则展示其chiplet(小芯片)架构对PCB热管理的新要求;
AWS则直言:没有稳定的高端CCL供应,他们的下一代AI数据中心根本无法部署。
此外,热管理也成为焦点。杜邦展示了新型导热树脂,英特尔分享了chiplet堆叠下的散热突破,AEWIN则演示了从单相到双相的浸没式冷却技术——因为光靠材料还不够,整机散热必须跟上。
最后,SemiVision指出:未来的半导体竞争,不再是单一环节的比拼,而是从材料实验室到晶圆厂再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协同。而这场竞赛的起点,已经不在fab(晶圆厂),而在材料实验室。
所以,别再只盯着GPU和大模型了。真正决定AI算力天花板的,可能是你从未听说过的那卷铜箔,或那片看似普通的玻璃布。2025年,材料即权力,供应链即护城河。谁掌控了这些“沉默的基石”,谁就真正掌控了AI的未来。
以下是A股市场中,直接对应三大高端AI PCB核心材料——低Dk/Df特种树脂、HVLP超低轮廓铜箔、精细编织T玻璃布(电子级超细玻璃纤维布) 的上市公司清单,按材料类别分类,并标注其技术进展与供应链地位:
一、低介电常数(Dk)/低损耗因子(Df)特种树脂
> 用于高频高速覆铜板(CCL),支撑224G/400G信号传输
✅ 核心A股标的:
1. 圣泉集团(605589)
- 国内唯一实现高端电子树脂量产替代的企业。
- 自主开发 PPE(聚苯醚)、BCB(苯并环丁烯)等低Dk/Df树脂体系,性能对标日本松下Megtron 6/7/8。
- 已批量供应生益科技、南亚新材,用于5G基站、AI服务器CCL。
- 是目前A股在该领域技术最成熟、客户验证最深的标的。
2. 东材科技(601208)
- 布局高频覆铜板用改性环氧树脂、PPO树脂及半固化片(PP)。
- 产品处于客户送样或小批量阶段,尚未大规模用于AI服务器级CCL。
- 潜力存在,但当前落地进度落后于圣泉。
> ❌ 其他如彤程新材、濮阳惠成等虽涉及电子化学品,但不直接生产CCL用高频树脂。
二、HVLP(Hyper Very Low Profile)超低轮廓铜箔
> 表面粗糙度极低,减少高频信号“趋肤效应”损耗
✅ 核心A股标的:
1. 铜冠铜箔(301217)
- 隶属铜陵有色,专注电子铜箔。
- 已开发HVLP3级别铜箔,正与国内CCL厂商合作验证HVLP4,目标用于AI服务器。
- 具备电解铜箔全流程技术,是最有望突破高端HVLP的国企背景企业。
2. 嘉元科技(688388)
- 锂电铜箔龙头,近年拓展电子铜箔。
- 建有高端电子铜箔中试线,布局超薄、低粗糙度产品,但HVLP量产能力尚未公开验证。
- 技术转型中,需观察后续客户导入进展。
3. 诺德股份(600110)
- 传统电子铜箔厂商,产品以标准箔为主。
- 有HVLP研发计划,但高端产品良率与稳定性仍待突破,暂未进入主流AI供应链。
> ⚠️ 注:全球HVLP4/5高端铜箔仍由日本三井金属、古河电工主导,A股企业整体处于验证或早期量产阶段。
三、精细编织T玻璃布(电子级超细玻璃纤维布)
> 用于高频CCL增强层,减少信号散射,T-Glass为日本AGC专利品类
✅ 核心A股标的:
1. 宏和科技(603256)
- A股唯一专注高端电子布的企业。
- 产品包括极细纱布(如106、1080、1037等),编织密度与表面平整度接近T-Glass水平。
- 已批量供应生益科技、南亚新材、联茂等CCL大厂,并间接进入英伟达AI服务器供应链(通过沪电股份PCB)。
- 黄石工厂专攻高端电子布,是国产替代核心标的。
2. 中国巨石(600176)
- 全球玻纤龙头,旗下巨石电子生产电子级玻璃纱及布。
- 已推出低介电D-Glass,并开发超细电子纱,但高端布占比仍低。
- 优势在规模与成本,高端性能略逊于宏和,但具备长期追赶潜力。
> ❌ 正威新材(002201)等虽有电子布产能,但未进入高频高速CCL主流供应链。
<strong>总结:A股三大材料核心标的清单</strong> |
投资与产业链逻辑建议:
- 最确定性组合:圣泉集团(树脂) + 宏和科技(玻璃布) —— 二者均已实现高端材料国产化并进入主流供应链。
- 弹性标的:铜冠铜箔 —— 若HVLP4铜箔通过英伟达/AMD认证,将打开巨大空间。
当前AI服务器材料“卡脖子”环节正从芯片向基板材料转移,这三大材料企业将成为中国在AI基础设施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