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悄悄点燃你的免疫炸弹?自身免疫病与真菌的“相爱相杀”真相大曝光!  


2025年6月《EMBO分子医学》封面综述,杜克大学免疫学女掌门Mari Shinohara团队,用17页长文+127篇文献告诉你:白念珠菌、曲霉、隐球菌不仅让你发炎,还可能把你的免疫系统“调教”成攻击自己;反过来,风湿、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患者吃的免疫抑制剂又把真菌当“自助餐”。抗真菌药不是单纯杀菌,它还能顺手把免疫油门踩到底;想要两全其美,得先搞懂真菌和免疫的“暧昧聊天记录”。

025年6月,国际顶刊《EMBO分子医学》甩出一篇万字综述,通讯作者Mari Shinohara——杜克大学免疫学系四系合聘女教授,江湖人称“真菌免疫教母”,她带着两位90后博士后Devon DiPalma和Miranda Lumbreras,用127篇文献给你拆解“真菌×自身免疫”的相爱相杀。姐妹们,小板凳搬好,直播开始!

【大节一:作者到底有多牛】  
Mari Shinohara,日裔美籍,杜克大学医学院“四系通吃”——整合免疫学、分子遗传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全聘,实验室横跨脑-肠-免疫三界。她曾首次发现β-葡聚糖训练免疫,把先天免疫“调教”成记忆模式,2018年拿NIH MERIT奖,NIH连续给她砸钱15年。两位一作小哥小妹,DiPalma专啃真菌基因组,Lumbreras擅长单细胞测序,三人联手,直接把真菌和自身免疫的“地下恋情”拍成纪录片。

【大节二:真菌不是路人甲,它们是免疫编剧】  
你以为真菌只是“趁你病要你命”?NONONO!它们早在你健康时就写剧本。白念珠菌、曲霉、隐球菌、马拉色菌,这四个被WHO列入“最高通缉”的狠角色,一边在你肠道里当“群众演员”,一边偷偷改台词:  
1. 它们分泌“假人质”——β-葡聚糖、甘露糖,长得像人体蛋白,免疫系统一看“这不是我兄弟吗?”手滑一刀砍到自己人,这就是“分子模仿”阴谋。  
2. 它们把炎症当“热搜”——白念珠菌吐出一口candidalysin毒素,上皮细胞当场裂开,IL-1β、IL-17像水军一样冲榜,Th17细胞疯狂转发,炎症从肠道冲到大脑,多发性硬化就这样被“刷”上热搜。  
3. 它们还会“扩大战场”——最初只攻击一个抗原,后来把周围所有自身蛋白都拖下水,专业术语叫“表位扩展”,说人话就是“一人犯错,九族连坐”。

【大节三:肠道真菌星球,免疫的横店影视城】  
你的肠道里住着一座“真菌横店”,90%戏份是白念珠菌、酿酒酵母、马拉色菌。它们和细菌抢镜头,抗生素一上场,细菌团灭,真菌立刻加戏,直接升级“大男主”。研究发现,克罗恩病宝宝肠道里酿酒酵母被“砍戏”,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片酬翻倍;红斑狼疮小姐姐肠道里 Basidiomycota 门被“压番”,Ascomycota 门带资进组,Candida 直接当制片人。更夸张的是,这些真菌横店拍出的“炎症大片”还能远程上映——肠道菌群一紊乱,远在关节、皮肤、中枢神经的“观众”同步落泪,类风湿、银屑病、多发性硬化统统被剧透。

【大节四:双向奔赴的狗血爱情】  
剧情反转!免疫抑制剂一来,真菌瞬间从“十八线”变“顶流”。多发性硬化患者吃Fingolimod,把T细胞关进“小黑屋”,结果隐球菌、曲霉直接开演唱会,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 热搜第一;红斑狼疮小姐姐长期高剂量激素+环磷酰胺,白念珠菌在血液里“蹦迪”,死亡率飙到30%。更狗血的是,真菌感染后又把免疫系统逼成“疯批”,GM-CSF、IL-17、IL-23疯狂输出,自身免疫病二次爆发,形成“你打我、我咬你”的无限循环。

【大节五:抗真菌药=免疫放大器?】  
你以为抗真菌药只是“杀菌工具人”?错!它们自带BGM出场:  
- 两性霉素B——一边捅真菌细胞膜,一边把哺乳动物胆固醇顺带戳几个洞,DAMPs漏出来,TLR2/4警报拉满,炎症直接加特技。  
- 氟康唑——抑制真菌麦角固醇,顺便让人巨噬细胞Tnf基因“打鸡血”,无真菌状态下也能让炎症涨粉。  
- 卡泊芬净——抑制真菌β-1,3-葡聚糖合成,结果把“伪装外套”撕掉,真菌β-葡聚糖全暴露在免疫细胞面前,先天免疫当场开趴。  
作者提醒:抗真菌药≠“佛系杀菌”,它们可能顺手把自身免疫的油门踩到底,医生开药前得先想好“刹车片”在哪。

【大节六:未来黑科技,救星还是炸弹?】  
耐药真菌越来越多,科学家祭出“免疫外挂”:  
1. 粒细胞输血——把健康人粒细胞打包快递给免疫缺陷患者,真菌被杀得片甲不留,但粒细胞释放的ROS、蛋白酶顺带把宿主组织也“拆楼”。  
2. CAR-T细胞——给T细胞装“真菌GPS”,临床试验已瞄准曲霉,杀真菌效率MAX,可一旦误伤自身抗原,免疫风暴比细胞因子海啸还猛。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癌界网红PD-1抗体,也能让T细胞对真菌“抬头挺胸”,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可能把关节、皮肤、肠道一起“带节奏”。  
作者灵魂发问:黑科技能把真菌按在地上摩擦,但谁来按住自家免疫的“核弹按钮”?

【大节七:普通人该怎么破?】  
别急,主播给你整理“防菌+护免疫”五连鞭:  
1. 抗生素别当饭吃——用完必须补益生菌+益生元,给细菌“复工”,让真菌“降咖”。  
2. 控糖——高血糖=真菌天堂,糖尿病小姐姐把糖压到6以下,白念珠菌自动“掉粉”。  
3. 维生素D+锌——先天免疫的“打赏道具”,缺D缺锌,Th17像失恋一样失控。  
4. 膳食纤维每天25g——肠道产丁酸,给Treg细胞“打call”,让炎症“静音”。  
5. 抗真菌药≠万能——用药前查β-葡聚糖、GM试验,用完监测IL-6、IL-17,一旦飙高,立刻上免疫“刹车片”:IL-1Ra、JAK抑制剂、Treg细胞回输,安排!

【大节八:作者给出的科研彩蛋】  
Shinohara团队在文末甩出7个“尚待解锁”的副本:  
① 哪些真菌抗原是真正的“自免导火索”?  
② 抗真菌药长期使用会不会把免疫耐受“删档”?  
③ 肠道真菌大洗牌后,免疫记忆能持续多久?  
④ 宿主基因×真菌株×菌群的“三角恋”剧本谁写?  
⑤ 能不能像肠道细菌一样,给每个人配“真菌益生菌”?  
⑥ 免疫增强疗法在自免患者身上,获益和风险平衡点在哪?  
⑦ 动物模型剂量太高,如何模拟人类“慢性低剂量”真菌暴露?  
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下一篇Nature/Science的门票,硕博生们冲鸭!

【大节九:主播私货时间】  
姐妹们,听完这篇万字拆解,你还把真菌当“路人”吗?它们可能是你关节肿、脑子雾、皮肤痒的“幕后金主”。下次医生给你开抗真菌药,别只顾着“杀菌”,多问一句:“我的免疫油门会不会被踩爆?”如果你身边有红斑狼疮、类风湿、多发性硬化的朋友,把这篇文章甩给TA,一起蹲科研进展,一起科学“抗真菌+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