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关于大脑健康的文章:
- 自闭症是可以治疗的:代谢干预(例如,肉毒碱,欧米茄-3)逆转自闭症的双胞胎。
- 患有ADHD的人有一个被低估的优势:过度好奇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贴上“缺陷”标签的神经多样性状态。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让你在课堂上坐不住、在会议中走神、在生活中总被说“太冲动”的特质,其实也可能是一种天赋?
最近,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和豪克兰大学医院的一组研究者,通过一项深度质性研究,揭开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背后那些被长期忽视的“银色光芒”——也就是ADHD成人患者自己亲口讲述的积极体验。
与此同时,另一项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震撼案例报告,则讲述了通过个性化生活方式干预,一对被诊断为重度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异卵双胞胎女童,竟然实现了症状的显著逆转甚至“康复”。这两项研究看似领域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颠覆性的理念:我们或许不该再只盯着“问题”本身,而应学会看见每个人内在独特的潜力与资源。
先来说说ADHD这项研究。
主导这项工作的埃米莉·诺德比(Emilie S. Nordby)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同时也隶属于卑尔根大学生物与医学心理学系。
她的团队成员还包括信息科学与媒体研究系的弗罗德·古里比耶(Frode Guribye)、全球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系的蒂娜·诺德格林(Tine Nordgreen),以及同样来自生物与医学心理学系的阿斯特丽·伦德沃尔德(Astri J. Lundervold)。
这支跨学科团队并非为了推翻ADHD的医学定义,而是敏锐地察觉到:长期以来,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治疗,都过于聚焦于ADHD带来的功能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情绪失调、工作记忆差……这些负面描述不仅让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强化社会偏见,让他们陷入“我有病、我有问题”的自我否定中。
于是,他们做了一件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事:在一个针对50名寻求心理帮助的成年ADHD患者的在线干预项目中,他们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觉得ADHD有哪些积极的方面?”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患者们内心尘封已久的宝箱。通过对50份书面回答进行主题分析,研究者们提炼出了四大核心主题。
第一个主题叫“ADHD特质的双重影响”。许多参与者坦言,像高能量、冲动、多动这些核心症状,在某些情境下竟然是优势。
一位30岁的女性写道:“我很活跃,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事情,从而体验到更多。”
另一位26岁的女性则说:“如果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我的耐力比别人还好,可以永远不停地做下去。”
更有趣的是,他们对“冲动”的看法也颠覆了常人认知——一位30岁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自发/冲动”让她能“轻松地一头扎进去”,从而收获了许多精彩的经历。
当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特质的两面性,正如另一位女性所说:“我不太喜欢自己冲动的一面,因为它让我感觉失控,但同时,它也给我带来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可能性。”
第二个主题是“非传统的思维”:
创造力几乎是被提及最多的正面特质。
“能跳出常规思考,是我非常珍视的能力,”一位26岁的女性自豪地说。这种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帮助他们启动新项目、找到解决方案,还让日常生活充满趣味,甚至成为育儿的优势,让他们能和孩子玩出花样。
然而,他们也无奈地指出,这种“离经叛道”的思维并不总被社会接纳。一位27岁的女性就感叹:“在工作场合,跳出框框思考并不总被接受,尽管结果很好。”这恰恰点出了关键:所谓的“缺陷”或“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包容和需要这种特质。
第三个主题是“对新体验的追求”:ADHD患者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对新事物的热爱。
一位29岁的女性说:“我会去寻找能让我学习新东西的新环境。”这种特质甚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一位42岁的女性直言:“我喜欢尝试新事物和变化,这就是我拥有现在这份工作的原因。”他们的勇气和敢于冒险的冲动,让他们敢于迈出常人不敢迈出的那一步,去拥抱未知的世界。
最后一个,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主题,是“韧性与成长”:
尽管通往确诊的道路漫长而痛苦,但许多参与者表示,这个过程反而让他们获得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接纳。
一位25岁的女性写道:“通往最终ADHD诊断的道路漫长而残酷,但我不会放弃那些痛苦和难以忍受的岁月,因为所有这些经历让我以一种完全独特的方式认识了自己。”诊断带来的解释,让他们终于能对自己更友善,放下过高的自我期待。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段经历还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许多人在教育或医疗领域工作,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连接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是那个“不被理解”的孩子。
自闭症
如果说ADHD的研究是在“重新定义缺陷”,那么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克里斯托弗·达达莫(Christopher R. D’Adamo)博士及其团队的案例报告,则是在“挑战不可逆”的医学定论。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在2020年早产的异卵双胞胎女童“P”和“L”。她们在约20个月大时,被权威医疗机构诊断为三级重度自闭症谱系障碍,意味着她们需要“非常大量的支持”。她们表现出严重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对变化极度抗拒,并伴有严重的胃肠道问题。
然而,她们的父母没有选择被动接受“终身障碍”的命运。在一位自闭症家长教练的引导下,他们接触到了“总应激负荷”(Total Allostatic Load)这一前沿理念。这个理论认为,慢性疾病往往是多种物理、心理和环境压力源长期累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于是,这对父母开启了一场全面而个性化的“疗愈之旅”。他们组建了一个由教练、医生、营养师、职能治疗师、视光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并在家中严格执行一系列干预措施。
他们的干预方案堪称教科书级别:饮食上,采用无麸质、无酪蛋白、低糖、无添加剂的有机天然饮食,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精准营养补充,如Omega-3、维生素D、左旋肉碱、活性叶酸等。
环境上,他们请专业顾问检测家居环境,改善通风,排查潜在的霉菌和毒素风险。
治疗上,除了常规的ABA应用行为分析和语言治疗,他们还重点采用了神经感觉运动反射整合疗法,帮助孩子整合原始反射,调节神经系统。
对于其中一位孩子,还辅以颅骨整骨疗法。
所有这些干预,都建立在详尽的功能医学检测基础上,包括基因、尿液有机酸、重金属、霉菌毒素、食物敏感、肠道健康等,真正做到了“一人一策”。
结果令人震惊。在干预开始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双胞胎的症状得到了戏剧性改善。通过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追踪,姐姐“L”的分数从76分(重度)降至34分(轻度),妹妹“P”的分数更是从43分(中度)降至惊人的4分(几乎无症状)。
临床医生重新评估后发现,妹妹“P”已经表现出与年龄相符的语言和社交能力,几乎看不出自闭症的痕迹,被医生称为“一种奇迹”。姐姐“L”虽然仍有部分症状,但进步同样巨大,能够参与学前班的集体生活。
这个案例强有力地证明,对于一部分自闭症儿童,通过系统性地减轻身体的总负荷,修复生理功能,症状的显著改善甚至“逆转”是可能的。
这两项研究,一个来自北欧的宁静学府,一个来自美国的前沿医学团队,却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看见”与“赋能”的赞歌。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是ADHD还是ASD,都不应被简单地视为需要被“修复”的故障代码。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充满潜力的个体。当我们放下单一的病理视角,转而关注个体的独特优势、内在韧性和环境互动时,我们才能真正开启疗愈与成长的大门。这不仅是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启示,更是对整个医疗、教育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