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AI投资不是泡沫,而是进入可持续的建设阶段

高盛最新报告指出,AI投资仍处可持续建设阶段,远未过热,硬件与能源基建将成短期最大赢家。

AI投资到底是不是在吹泡沫?是不是又一轮互联网式的疯狂炒作?别急,答案可能和你想的完全相反。

全球顶级投行高盛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标题非常明确:《AI投资周期并未过度——正进入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这份报告由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扬·哈祖斯(Jan Hatzius)领衔的宏观研究团队撰写,他们长期跟踪技术革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曾准确预判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多轮科技周期的演进路径。今天,我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这份专业报告掰开揉碎,讲给你听。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全球砸向AI的钱,到底算不算多?

很多人一听到“英伟达、AMD、博通这些巨头动不动就投几百亿美金”,就觉得是不是太疯狂了?但高盛用数据打脸了这种担忧。报告指出,尽管像OpenAI、英伟达、超威半导体(AMD)、博通(Broadcom)这些公司已经投入超过3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个数字还不到美国GDP的1%

你可能不知道,在历史上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科技浪潮——比如电力普及、铁路建设、IT革命——它们的投资高峰期都达到了GDP的2%到5%。相比之下,现在的AI投入简直可以说是“刚刚起步”。

更关键的是,这些钱不是白花的。高盛测算,生成式AI在未来能创造的生产力驱动价值(PDV)高达8万亿美元,甚至在乐观情景下总经济价值可能逼近2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投入和回报之间存在巨大的正向杠杆。换句话说,现在不是在烧钱,而是在“播种未来”。

那AI到底能带来多大效率提升?

报告里有一组特别震撼的数据:未来十年,仅在美国,生成式AI就可能把整体劳动生产率拉高15%。而在一些已经落地的场景里,比如程序员写代码、客服自动应答、管理咨询初稿生成,效率提升幅度已经达到了25%到30%。

虽然MIT有研究说“95%的AI试点项目失败了”,但高盛强调,那些真正商业化、开箱即用的AI工具,比如GitHub Copilot、客服聊天机器人,已经在实打实地帮企业省钱增效。而且,价值最先爆发的,往往不是那些听起来很炫的“通用人工智能”,而是聚焦单一任务的自动化工具——比如自动写SQL、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自动回邮件。这些“小而美”的应用,正在悄悄改变职场生态。

但问题来了:既然AI这么猛,为什么还需要持续大笔投资?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关键点——算力和能源的瓶颈。高盛指出,AI模型的训练算力需求每年暴涨400%,但每单位计算的成本每年只下降约40%。也就是说,模型越做越大,花的钱越来越多,虽然单次计算变便宜了,但总账还是越来越贵。

同时,尽管芯片和数据中心的能效每年也在提升40%,但依然追不上模型膨胀的速度。

结果就是:必须继续建更多数据中心、拉更多电网、造更多高端芯片。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要“更大的模型=更强的性能”这个逻辑还成立,科技巨头就不得不继续砸钱,否则就会被对手甩开。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种投资完全合理。高盛对比了历史上几次重大技术革命——电力、铁路、互联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先有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再迎来生产力爆发。AI正在走同样的路。而且,由于AI的潜在经济价值高达5到19万亿美元,哪怕只实现一半,回报率也远超传统资本开支项目。所以,这不是泡沫,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基建狂潮”。

再来看产业格局。目前AI投资的大头(约1120亿美元)流向了半导体和电力基础设施,这两块占了总支出的一半。但这些资产折旧很快,年折旧率高达18%,意味着企业短期内财务压力不小。

不过,这也造就了清晰的竞争分层:

  • 最底层是芯片设计和制造,基本被英伟达和台积电垄断,属于寡头市场;
  • 中间层是大模型和数据中心,竞争中等;
  • 最上层是各种AI应用,比如办公软件、营销工具、编程助手,这里玩家众多,竞争惨烈。

所以,短期来看,谁掌握GPU、谁控制电力、谁建了数据中心,谁就吃肉;长期来看,只有那些能垂直整合、掌控稀缺资源的公司,才能笑到最后。

有意思的是,高盛还专门分析了“先发者”和“快速跟随者”的命运。历史上,铁路、电力、电信这些基建周期里,第一批冲进去的公司很多都死得很惨,因为容易过度投资、遭遇监管、或者技术路线选错。

但今天的情况有点不同:AI技术迭代太快,模型之间切换成本很低,企业往往同时用多个大模型,不会被某一家“锁死”。这就削弱了平台垄断的可能性,也让后来者有机会逆袭。所以,别迷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关键看谁能把技术、硬件、能源、数据真正打通。

最后,高盛给出明确结论:当前AI投资周期不仅不过热,反而是可持续的。只要大家对AI提升生产力、推动模型进步、甚至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信念还在,这个建设阶段就会继续。

短期最大受益者是谁?半导体厂商、电力设备商、数据中心建设方。

长期赢家呢?是那些能整合稀缺资源、构建垂直生态的巨头。

人工智能投资周期并不过度,而是进入可持续的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