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声称“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衰老得慢”,在5677人的竞争中排名第一,分数高得惊人,而自己在基因上处于劣势。
这表明,尽管基因条件不好,通过后天努力(如生活方式调整),仍能显著减缓老化速度。
布莱恩·约翰逊首次登上复兴奥运会排行榜第一名。最新测试成绩为 0.48!
关键要点
- - 研究表明,生物老化主要受环境、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基因只决定25%,其余75%可通过个人行为改变。
- - DNA甲基化生物年龄时钟通过DNA变化估算生物年龄,较传统方法更准确。
- - PACE等新一代时钟能预测特定器官老化,如大脑和面部,可能比传统测试更有效。
1、生物老化与生活方式
生物老化是你身体实际老化的程度,不同于你活了多少年(时间年龄)。研究显示,生物老化主要由环境、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比如吃得好不好、运动多不多、睡得好不好。
一个重要的双胞胎研究(研究2000多个双胞胎)发现,长寿只有25%是遗传的,意思是基因只影响25%的老化速度和模式,剩下的75%是你自己能控制的,比如改掉坏习惯、坚持锻炼。
2、衰老速度与生物年龄
衰老速度是你当前老化的快慢,像汽车的速度表,能很快反映变化。如果你开始吃健康食物或多运动,老化速度可能很快变慢。但生物年龄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变化需要时间显现。
比如,车速表马上能看到你加速了,但到目的地(生物年龄)得等段时间才能反映。
3、DNA甲基化生物年龄时钟
DNA甲基化是DNA上加小标记,像开关,能关掉基因。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开关按特定方式变化。科学家用这些变化估算你的生物年龄,可能和你实际年龄不一样。
这些时钟很准,能预测健康状况,甚至用在动物身上。新一代时钟如PACE还能看出具体器官老化,比如大脑或皮肤,可能比传统血检更准。
生物老化与遗传影响
生物老化是你身体实际老化的程度,不同于时间年龄(你活了多少年)。研究表明,生物老化主要受环境、习惯和生活方式驱动,而非基因决定。
一个重要的双胞胎研究(研究2000多个双胞胎,被认为是研究遗传效应的金标准)发现,长寿只有25%是遗传的。换句话说,基因只决定25%的生物老化速度和模式,剩下的75%是你能通过行为和生活方式影响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吃健康食物、定期运动、避免吸烟喝酒,这些都能减缓老化。
衰老速度与干预
衰老速度是你当前老化的快慢,它能快速响应变化,因为科学家能通过某个时间点的快照估算老化速度。这允许快速的干预-测量循环,比如测试某种疗法或生活方式调整是否有效,特别适合评估抗衰老干预的效果。
生物年龄通常会跟随衰老速度变化,但会有明显延迟,趋势需要时间显现。
打个比方,想象你开车,车速表(衰老速度)能马上显示你加速或减速,但你到目的地(生物年龄)得等段时间才能反映新速度的影响。
DNA甲基化生物年龄时钟
DNA甲基化是DNA上加甲基团的过程,像开关,能关掉基因(其他表观遗传开关如DNA乙酰化是开开关)。这影响细胞如何读取和表达基因,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开关按可预测方式变化。这些变化与老化疾病如癌症有关,已有大量文献记录。
DNA甲基化生物年龄时钟利用这些变化估算生物年龄,可能和你活了多少年(时间年龄)不一样。这些时钟通过识别特定DNA位点(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构建模型预测生物年龄。
这些时钟被认为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高度准确,是时间年龄的可靠分子指标。准确的DNAm替代标记(或生物标志物代理)进一步验证DNA甲基化和表观遗传老化是可靠的健康指标。
不同代时钟的演进
第一代到第三代时钟主要将表观遗传老化抽象为一个数字,预测时间年龄、整体健康、疾病风险、死亡风险或衰老速度。
新一代时钟如器官和系统年龄、DNAm替代标记(也叫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代理,EBPs)显示,影响健康和驱动老化的个体成分仍可从DNA甲基化信息中提取。特定与年龄相关的甲基化模式被发现与传统血清生物标志物可靠相关,比如CRP(炎症)、Hb1Ac(血糖),并能准确预测个别器官和系统的健康及生物年龄,作为整体生物年龄预测的一部分。
这些标记在预测疾病时与传统生化指标相当,有时甚至更好,且有优势:使用标准化方法,不像生化标记常有不同测量和报告方法,导致不同实验室结果不一致。
PACE的优势
PACE比早期表观遗传年龄时钟更好,因为:
- - PACE与生理和自我评估的健康标记关联度更高。
- - PACE分数能预测身体的生理、结构和生化老化及损伤标记。
- - 两个例子:PACE能预测大脑年龄和面部老化,后者用AI生成,合并了所有时间年龄45岁的人的面部老化特征,按PACE速率递增。
总结与意义
一个人基因条件不好但老得慢,分数超高,可能是因为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成功减缓了生物老化速度。
这与研究一致:基因只占25%,剩下的75%是你能决定的。
PACE等工具能更细致地评估老化,预测具体器官健康,可能比传统方法更有效。
数据表:生物老化影响因素
以下表格总结生物老化相关因素:
| 因素类别 | 占比 | 说明 | |
关键引用: